2021年9月3日上午,环境与资源学院暑期实践队伍来到了浙江温岭市金溪村,这里,拥有全国首个省级受污染耕地长期观测研究站,此行由浙江大学环资学院施教授带队,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温岭市植保耕肥能源总站赵副站长一路引导。
受上世纪80至90年代废旧电器拆解业的影响,耕地土壤有一定的重金属轻中度污染。为打造“全域净土”样板,该研究站目前已设置了4个长期定位试验、2个长期定位观测点、6个安全利用技术展示区、3个安全利用技术筛选区和1个受污染耕地原址保护区。
路旁有一条氮磷生态拦截沟渠,队员们被沟水的清澈与花的绚烂吸引,施老师说,沟渠配备在线监测设备,对沟渠末端水体PH、浊度、水温、溶解氧、电导率等基础数据实时监测。
施老师指出,我们的安全利用要和我们的产业结合起来。基地植保、耕肥、能源试验三个站建在一起,从多个方面,结合正负面清单,全面开展安全利用试验、面源污染试验。旱地与水田同时实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旱地用于筛选低富集大豆品种,种植景天类植物等。施老师和站长补充说原来有大牌写着基地的情况,但因台风影响撤除了。
田间配备有白色的害虫诱捕罐,田边则配备黄色的太阳能杀虫灯,科学防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助力土壤安全利用。队员们在田间漫步,老师在前方引领,走到一处,总热情讲解,队员们学到了耕地施肥的讲究,认识了不同的重金属低积累植物,还认识到农民伯伯的不易,当天烈日当空,但正是在这饱满的阳光下,稻米格外青翠,生机盎然。
“这是黑米,并不是患病的水稻。”施老师提醒道,基地做了许多水稻品种,黑水稻也是其中一种。中科院在基地进行低积累水稻的筛选,更是种植了2000多种水稻,为了避免附近果园的鸟类取食,在稻米上覆盖了薄膜,望去似与天际相接。
田间还有分布着生态浮岛的水池。生态浮岛以可漂浮材料为载体,将水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水体中,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在参观开始与末尾,施老师都重点介绍了一种植物——巨菌草。该植物具有富集镉、铜等重金属的能力,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系数高达2.5,同时也是高产优质的菌草之一,除了作为菌料外,还可做饲料,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的优良品种,2008年开始应用于生物质发电、纤维板、制造燃料乙醇等能源用途。
此外,还有许多试验田地,如钝化材料长期定位试验田地,零化施肥用展示点。赵站长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常年施肥的耕地上长出稻米不如不施肥的耕地上长的稻米好,施老师笑着回应可能与地块之间的差异有关。
尽管时间不长,但队员们都深刻体会到了受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重要性,面对新时代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挑战,对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资学院的学子们都有了新的感悟,也将走上新的征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2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