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在各类人群中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传统文化更好保留下来并为城市发展增光添彩,我们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一行六人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历史文化悠久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探寻传统民族文化的秘密。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其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的特色民族文化有织绣艺术,这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民族工艺还有刺绣、织锦、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我们团队调研的地点是恩施女儿城、土司城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恩施土家女儿城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还是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其建筑风格是仿古和土家族吊脚楼相结合;恩施土司城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是湖北省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地区级综合性少数民族博物馆。
首先,实践团一行人参观了恩施州各个博物馆。在行程中我们了解到恩施州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歌海如潮。所以,恩施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图1 博物馆合照)
此外,我们还见到了许多刻有文化记忆的藏品:形色各异的面具,传统的民族服装,我们还沉浸式体验了土家族的非遗文化。大家都感叹于土家族人的智慧与勤劳。感受颇深——恩施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的地方,遥远的巴人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也许正是因为文化的滋养,创造了璀璨的毕兹卡文明。在历史的车轮中没有被湮灭反而越发繁荣,与土家人重视文化熏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出于对文化的看重,在漫长的岁月里保留下了很多遗迹,在今天被人们保护开发起来成为恩施文化地标的一部分。实践团的大家通过它们体验绚丽多彩的土家文化,感受了别样的地域风情。更幸运的是博物馆刚举办了一次画展 这让实践团的大家一饱眼福 观赏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图2 土家族服饰文化)(图3 西兰卡普 织布机)
随后的两天中,实践团参观了女儿城和土司城,并在当地开展写生活动,为后期文创产品点制作提供原材料。相比于土家女儿城的精致小巧,土司城的构造可谓是巧夺天工,颇有开天辟地之势。在这里,恩施的特色干栏式建筑与这里绵延的山脉,跳动着绿色树丛浑然天成,共绘一景,填满了这幅土司城的魅力画卷。土司城包括了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等风景特色,有山有水有高楼。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它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且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我们对它进行了写生绘画。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图4 女儿城非遗文化街)(图5 土司城廪君殿)
当天下午时分,实践团成员刚刚结束写生活动,就听见音乐在九进堂中悄然响起,十几位穿着土家族服饰的人跳着“摆手舞进场,它主要由“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各种动作构成,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粗犷、健美、流畅的土家族民间艺术。于是,我们在创作中也加入了这些题材,更加丰富了我们文创产品的制作。
最后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出恩施,感叹这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的保护不仅仅靠他们来保护,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守护,我们意识到,深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苗族文化进行调研,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和苗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使我们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专业知识实践化,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小组各个成员分别在家乡进行了土家族文化的宣讲,并结合了我们自身专业的优势制作出精美的土家族文化产品,并分发这些文创产品进行了宣传。这次实践真的收获良多。
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对社会现实有了更真实的感受,也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磨练了自己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同时,团队成员心系社会、开朗积极的形象也为我校的形象增光添彩。本次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贯彻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以党中央相关文件为指导,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有助于当代青年深入贯彻、理解党的相关指示,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7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