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时代精神风采的体现,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21世纪文化大融合不断加快,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7月12日,是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考察团三下乡保护魔崖石窟的第二天,考察团成员再次来到太谷古迹——白大石摩崖石窟。
太谷白大石村石窟(唐代)位于白大石自然村西,白大石村山崖上挖有好几个石窟,石窟有神像,窟外是搭着砖木结构的出檐,为古磨龛寺所在地,亦称“万佛崖”。4窟,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残存佛、菩萨、天王、力士、飞天及线刻造像250余尊。造像大者高1.25米,小者0.08米。
进入拓碑准备工作,第一步需要把碑面污迹进行清洗,直到字迹清晰可辨,污迹全无。蘸白芨水在石碑上刷匀,在未风干前铺宣纸;铺宣纸,碑上刷水,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刷平,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用猪鬃毛刷子敲打,把字迹全部嵌在宣纸上,使文字凹入均匀。等待风干变白之后,下一道工序就是上墨。最后,取下拓片。一张张跳舞的飞天女子呈现在宣纸上。
先后共拓3座石窟,拍打将佛像印刻在宣纸上,展示出它独有的魅力。拓碑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新青年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助于南朝印刷技术的传承。
“老城故事有多少,宽窄巷子的长度丈量这历史文化的长度。”拓碑艺术从古人手中流传到今天,经历过了无数的磨难与创新,这是这段路途中的收获。打刷与石碑相互碰撞摩擦出历史绚烂的火花,击出了文化历史中最为雄厚的声响。
一座高山,一座窟,一处风景,一群人。一群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石窟“拾遗记”团队一直在路上,表达了团队“拾于心,传于行”的团队思想。保护历史文化都是中华儿女应共同担起的重任,做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共同将中国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4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