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画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本文主要讲解一种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风筝——八卦风筝
八卦风筝是传统的中国风筝,在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般来讲,八卦风筝适宜在风筝较大的情况下放飞,放飞的经验表明:风力越大,风筝的放飞角度越大。因为属于硬拍子类,没有泻风的地方,所以风筝的风行状态和风力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风力大小不稳定的话,八卦风筝在飞行的时候,一扬一落,非常有趣。八卦风筝制作简单,对制作的材料,绑扎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按照下边的要求去做,一般都可以达到放飞的目的。
八卦风筝得名于风筝的外形,因其为八角而来,因于中国传统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称谓八卦,在绘画上,一般多绘以传统的八卦图形。八卦的骨架由两个正方形的架子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mm之间。只是两个正方形的大小要求一致, 根据风筝的大小,500mm大小的可以只设一根坚向竹条。大于此规格的要设十字形骨架,竹条的大小要大一些,在厚度方向比宽度大一些。以500毫米的八卦风筝为例,构成正方形的四根竹条宽高均为3毫米,长500毫米。用削好的竹条绑成两个正方形骨架,然后将两个正方形绑在一起形成八角即可。风筝的蒙面材料同上边二种风筝采用的一样。风筝的提线为三根,位置如图所示。在放飞时,在风筝的中心部位上用细线将风筝拉成弧形,以利于风筝在飞行时泻风(如果不拉成弧形,风筝同样也能飞行)。
八卦风筝的绘画,一般都有是采用传统的八卦图案。八卦风筝的尾巴一般采用的是在细线绳上绑上纸穗的方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4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