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庄西周遗址,欣赏西周青铜文化
大学生网报高青县9月3日电(通讯员 袁吉旭),走进陈庄西周遗址,欣赏西周青铜文化。
陈庄西周古城遗址位于花沟镇陈庄村和唐口村之间,东北距县城约13公里。小清河由东向西穿过址的南部边缘,地表多为树林和农田,该址以商周文化遗存为主,面积约8-9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属于西周早中期遗址。
2008年10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勘探,据专家分析该遗迹为西周城址,城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00米,城内面积不足4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城墙及壕沟保存略好,南墙基本被水冲掉,仅存沟,城墙外侧有沟环绕。城内东南部发现的遗迹大多为灰坑,平面大致呈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几种。
在城址东南部的工程古压范周内发据,清理遗迹有灰坑,陶窑、房址、墓葬等,另发现城墙壕沟,所获遗物多为陶器的残片及少量铜、石、骨、角、蚌器等。但当我们进入陈庄西周博物馆时,最能吸引我们的可能是其中的各种各样的青铜器。
陈庄西周遗址博物馆有鼎、爵、尊、甗、觥、簋等饮酒、饮食的用具,另外还有战斗武器,战车上的铜铃、铜戈等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等级制的标志。据相关资料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甗是中国古代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类似于篦子,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甗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铜爵、铜尊都是中国古代的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铜爵常见的形制为深腹,前面有倾酒用的流,后面有尾,旁有把手,口上有两柱,下面有三个尖的高足。也有腹部微凸的;盖子作成兽头形的;腹下平底;两柱上端合而为一及方形四足的。器体较高,流尾间距离较长。束腰平底,裙边有四个圆形镂孔,下接外撇的三足。半环形,两端有长方形镂孔。铜尊也称铜樽,少数为方尊,多数为圆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
另外还有觚和觯等饮酒用的器具。尽管各位专家和学者们有各种各样充足的理由和充分的论证来推断此为西周早期遗址,但我觉得其实从这两种酒器中就可以简单推断此遗址为西周早期遗址。因为,觚在西周流行,而到西周后期、春秋时,觯演变的形似觚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1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