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意义不言而喻,其著名的曲目《天仙配》、《女驸马》等更是广为流传,深受人民喜爱。
为深究黄梅戏的诞生与发展所衍生的影响,2021年X月X日,安徽理工大学学子开展了主题为“走访黄梅渊源,品味民俗曲艺”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对黄梅戏的起源以及安庆地区黄梅戏的发展做了采访工作,准备采访资深黄梅戏学习者李彤同学,同时开展街头访问。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8月16日赴安庆进行的实地调研改为线上“云下乡”,将主要工作改为线上溯源为主加连线采访为辅的方式。
“历史源远却鲜为人知”
在大众眼中,黄梅戏往往与安庆这座城市挂钩,史于明清时期,可实际上并非如此。通过与李彤同学简单的交流中可知,黄梅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历史虽定,但随着黄梅戏在安庆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黄梅戏属于安庆。直到“把黄梅戏请回娘家”这一口号的提出,才让群众真正认识了黄梅戏的历史真身。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安庆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
“发展甚广却所知甚少”
黄梅戏的发展是十分广阔的,从唱腔、行当到服饰、妆容乃至乐器都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体系。我们谈到黄梅戏往往会想到《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等经典名句更是脍炙人口。实际上,黄梅戏的优秀剧目还有很多。《牛郎织女》、《槐荫记》、《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皆是黄梅戏的精华之作。在黄梅戏最早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中,不少曲目被改编成戏剧、影视作品,《天仙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也是我们更加熟悉它的缘故。
“兴于安庆,荣于人民”
黄梅戏由民间流传至安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街边演奏者,他们或多或少地演唱着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曲目,向听众与路人分享自己的品好。人们对于黄梅戏的热爱已由形式转为情感,我们所知的黄梅戏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文艺表演,更是人们心中的热爱与传承,黄梅戏仿佛已深深扎根此地,深居人民的心中。
为了将黄梅戏更好地传承,安庆设立有各式各样的黄梅戏公馆、博物馆文艺中心,其中,再芬黄梅公馆作为中国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已成为了独具安庆地方风情的文化名片,它不仅仅代表了黄梅戏在安庆的兴盛,更是一座肩负着传承使命的文化摇篮。
“与时俱进的传承与信仰”
作为黄梅戏的兴盛之地,在安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慕名前来学习的游客、学徒。在与李彤同学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黄梅戏的传承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如今的黄梅戏,不仅仅只是传统剧目的表演,更是糅合了中外艺术的精华,在演奏乐器、表演内容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反复的自我改进中与时俱进。如今,黄梅戏的学习也在越来越多的儿童与老年人中盛行,更多的现代元素融入其中,给黄梅戏注入了源源不断地生机活力。
“知行合一,方为始终”
在本次线上采访完成后,小队成员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并得出结论:黄梅戏的历史传承离不开人民的热爱与信仰,不仅如此,任何一种艺术能不够停留在时代的转口踏步不前,学习与创新的同时更要践行于生活,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融入艺术,这便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体现。现下也好,将来也罢,知行合一,方为始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7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