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23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实践团一行8人前往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实践的内容是调研滇池入湖河道湿地,了解滇池治理现状。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团队实地探访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并和游客、公园工作人员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访谈,对昆明市这些年来对滇池的治理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我国近年大力推进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了生动的体会和一些不一样的感悟。
在与滇管局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得知,滇池水污染治理至今已近26年,期间所付出的物力财力,所做出的牺牲和退让,所遇到的艰难险阻,都是十分巨大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坚持努力下,才取得了如今的治理成果。不过,在湿地公园的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市民和游客们对滇池治理效果的直观感受,大部分都集中在滇池水变清了不臭了,鸟和鱼变多了等方面。在以前,一旦夏天滇池爆发蓝藻,湖水变成了翠绿色,就会有人跳出来说政府不作为,搞面子工程等等。这样的认知和言论是片面的、局限的。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湿地公园作为滇池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和科普政府工作成果及治理原理的一扇窗。希望那些只会一味指责的人能通过这扇窗亲身去“调查”以后,再下定论。
那么,为了治理滇池污染,昆明市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呢?据滇管局工作人员介绍,截止2020年,滇池治理工程已经投入了650多亿人民币,这其中近80%的资金是靠昆明市自筹的。但是,同样是为了保护滇池,环湖一公里范围内不允许有养殖场、农场、工厂等容易产生大量污水的企业存在。这样就失去一笔不小的税收来源。因此,昆明不得不大力发展旅游业、健康养老等第三产业。除了资金投入,科研的储备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被问到滇管局是否和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就水污染治理课题进行合作时,工作人员答道,在2017年昆明市成立了一个高原湖泊研究院,与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中科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且往后还会邀请国内更多的在这方面有强大科研实力的高校参与到滇池治理中来。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深刻的意识到了滇池生态环境治理的困难和复杂,也由此预想到了我国目前整体生态环境治理的艰巨。单纯的治理污染并不复杂,现有的手段已经很多了。但是污染毕竟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这一点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团队认为,各地政府在制定和规划生态治理政策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接受能力等一系列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考量。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偏概全或一刀切。最重要是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正因为这样,各地政府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态环境治理的道路时不可避免的会走一些弯路。以昆明为例,前不久的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云南后,对昆明市违规占用滇池保护红线范围内土地进行房地产、商业街等商业开发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同时也对一些本该完成实际未完成的治污工程进行了督促。省政府和市政府对此次督查组指出的问题和不足高度重视,由省、市一把手领导亲自组成专项组督导整改。
滇池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但是这样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对子孙后代是有好处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何尝不是对人与自然如何能更好更和谐的相处的尝试呢?现在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绿水青山,也将会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金山银山。只要他们能记得先辈今天所做的事,那今天所有的的努力和牺牲,就是值得的。
文字:工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何启辉
图片:工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孔婧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4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