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云峰)“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之。”这是清代诗人富察敦崇对民间特色工艺品走马灯的描述。7月2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支教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淮南市潘集区寻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灯”和“炭精画”的传承人张文道,并在张文道的办公室和工作室中,一起感受了这场艺术盛筵。
据记者了解,张文道不仅是两大“非遗”的传承人,同时在潘集区政府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职。寻访过程中,“不好意思,等我一下。”“你们先看看,我去安排下事情。”是张文道常说的两句话,办公室的门也是经常被敲响。对此,张文道表示,自己负责潘集区文化方面的工作,有时候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就靠他的这两个“宝贝”来放松一下了。
走马灯是张文道从小就开始琢磨的手艺,经过选料、泡料、剪纸、裁板、拼接等九道工序,一个完整的走马灯才算是成型。其内置转动轮轴,遇蜡烛或灯泡的热力产生上冲气流,使灯内彩色画面转动,在过年和元宵时节展示,还可增添几分妙趣。“走马灯的制作有原理也有讲究,一般人还真做不了。”张文道颇为自豪地说道,他为记者讲解道,造型方面需要会设计,拼接灯框要会木工,而且还要有力气切割木板,内置的灯泡又要会电工,灯内的图案要会剪纸,算是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只有把这些都掌握了,才能真正地做出一盏走马灯,“不过,现在的制作材料也越来越难找,一切都要慢慢改进啊。”
寻访队员同张文道进行交谈。
细细观察下,张文道制作的走马灯造型上虽无太大区别,但是大小不同,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八仙过海、十二生肖、金陵十三钗、农民丰收等在此灯中都有呈现。“不光是孩子们喜欢看我这个,许多大人也喜欢。”张文道向记者表示,他制作的走马灯已经连续参展五届淮南文化博览会,每次都是被观众围了一圈又一圈,曾经还拿到了台湾去展览,淮南日报、淮南早报等媒体也对他做过专门的采访。但当问及传承人时,张文道却很是感慨,他说跟着他学做走马灯的徒弟有几个,但他的另一门工艺炭精画却是找不到传人。
张文道所传承的走马灯早在2018年便被批为淮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的炭精画则被批为淮南市潘集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访队员在欣赏记录张文道创作的炭精画作品。
炭精画起源于1896年的上海,属于民间美术。取炭精粉为颜料,用毛笔为工具,在绘图纸上揉擦,与西方素描艺术结合在一起,画出的画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柔和自然,独具特色。“炭精画原来主要就是画肖像,虽然它费工费时,但是他画出来的那个逼真程度几乎和照片不分上下,而且极易保存。”张文道说道,他表示,他曾特意去无锡拜钱绪荣为师学习炭精画,他最初画炭精画用的颜料,都是把瓷碗扣在用松油点的灯上,在碗底熏出的黑色污垢就是最合适的炭精颜料。“一进门的时候,我真的以为那就是张照片。”“张老师的炭精画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画中人物的眼睛,好像无论走到哪里,那双眼睛都在注视着你。”前去参观的队员们这样说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困难,有互联网上各类事物的视觉冲击;有随着时代更迭,原材料日益难寻的困境;有后无传承的无奈等。“为了宣传我的这两门手艺,我还学了怎么发抖音。你们瞧!前天刚注册的。”而当问及为什么坚持宣传这些传统手工艺时,张文道告诉记者:一,是为了勾起市民的回忆,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走马灯和炭精画;二,是为了激发年轻人的兴趣,让这些“非遗”能够继续“活”下去;三,是为了宣传潘集,让“非遗”成为潘集的特色,成为潘集的招牌。
张文道向寻访者展示自己的抖音作品。
一项传统工艺,只有青年人关注到了,热情学习了,那么它才是真正地被灌输了希望。呼喊着“补救”是一种药方,但躬身学习传承才是真正的解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2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