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概述:
2021年6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由重电“小手炉”组建了一支“三下乡” 调研实践团,探访开州区两个脱贫致富的村庄,采用走访、询问村党委书记,查询资料等方式积极开展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同时借机锻炼自身社会实践能力,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活动中队员们感受“建党100周年”来乡村振兴的建设,体会《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以来乡村的建设。
关于重庆市开州区乡村振兴背后——
人才振兴困局的形势报告
蒋亚雯,聂浩虹,李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重庆 400000)
【摘要】本文从福城村和齐圣村的产业成果入手,探寻推动“振兴”的背后力量,并深入探寻“振兴”背后力量的隐性问题。经过调研发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就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引进、留住、培育人才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发现如“人才乡村基层就业吸引力不足”、“客观因素影响人才对岗位的认识情况”等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开放更多创新政策”、“‘上下联动’,形成人才环流态势”等一系列政策建议。并得出结论:要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始终把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农战略,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人才振兴;创新创业
一、“三下乡”活动开展背景及前期工作
(一)活动开展背景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乡村振兴就成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应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是我国建党100周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后,持续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本实施就地取“才”,还要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渠道实施多方聚才。本次“小手炉”实践调研团前往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福城村和齐圣村,两个村庄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人才储备与供给。队员们在长沙镇进行实地实践考察活动,深入了解国家各项政策在乡村的落实。
(二)前期工作
为加强重电“小手炉”三下乡实践调研团的综合素质,在2021年6月25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开始进行“小手炉”三下乡实践调研团的双选会,由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聂浩虹书记与辅导员李创老师担任面试官,对“小手炉”三下乡实践调研团报名同学进行面试。面试围绕同学们对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开展活动的策划展开,重点观察同学们的随机应变能力,策划活动能力,活动综合能力。经过面试选出14名同学组成“小手炉”三下乡实践调研团。由两位老师与两位主席团成员带队,分为活动组,宣传组,后勤组三组进行实践调研活动。
在活动前一天,组织活动动员会,会议讲解“三下乡”期间相应的宣传方式和注意事项,讲述如何拍摄展示各团队的风采,深刻阐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做好活动前期防疫、安全等准备工作。
随后,由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团总支书记强调在活动期间我们要认识社会,在实践中把握自己,强调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要以自身安全为重,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三下乡工作,为同学们分配相应的任务,为队员们答疑解惑,激发队员们的工作热情。
二、调研方法
团队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典型调查法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调研,重点调查地区的资源优势,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实现小康梦等,最终完成本次调研活动,并形成了实践总结。
(一)文献研究法
团队成员通过各种相关学术网站,了解政府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了解目前的乡村大体发展情况,为后期实地调研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地考察法
实践团队走访两个村镇,直观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时,实践团队成员结合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实地考察结果,对当地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三)访谈调查法
在实地调研中,各小组成员将采访当地负责人与当地村民,了解当地目前的人才的发展情况。
(四)典型调查法
针对两个村镇,同时结合两个村镇的调研结果,分析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优秀的人才对当地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三、“三下乡”具体实践报告
(一)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1.办好农民合作社
办好农民合作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农民合作社大有作为。合作社业务不断从产中环节向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流通、加工等环节拓展,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把产业链留在县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超半数,经营服务总值近万亿元。开展电子商务的合作社4万家,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合作社1.3万家。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现价)。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9.81万亩,粮食总产量57.18万吨,比上年增长0.2%。蔬菜总产量58.03万吨,增长3.6%。全年猪肉产量6.76万吨,下降2.2%,生猪出栏89.01万头,下降2.3%,年末生猪存栏67.79万头,增长1.5%;羊出栏54.29万只,下降0.5%;牛出栏15150头,增长1.3%;家禽出栏659.86万只,增长3.1%,水产品产量30808吨,下降3.2%。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各类回乡人士等,通过参社办社进行创业创新,充实了乡村人才资源。乡村组织振兴离不开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合作社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也有助于实现不同组织间功能互补、协同运转,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2.橙黄橘绿,福城有福
福城村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距县城28公里,距长沙集镇3.3公里,属远郊型的“农村”,全村幅员面积3.04平方公里,辖8个组1135户4012人,有劳动力2289个。村支两委由7人组成,1名大学生村官,共有党员138名,其中流动党员35名。党总支部下设柑桔产业、养殖产业、文化旅游三个产业党支部,福城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柑桔产业和劳务收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300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张善海书记,50岁,现任开州区长沙镇福城村党委书记,开州区长沙镇福城柑橘股份合作社社长。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张善海的带动下,福城村大多数村民加入到了柑橘合作社,面积达3000亩。走进福城村,就如走进了柑橘的海洋。山坡上、田地间,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柑橘树,树上挂满了长势良好的柑橘。主要收入来源是柑桔产业和劳务收入,全村有“福开”牌锦橙1000亩,成立了柑橘股份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柑橘产业,在“开县春橙”这个品牌的带动下,去年福城村的柑橘有40余吨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北京、上海等20余个省市,甚至出口到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3.柑橘变成摇钱树,农民喜笑增收入
柑橘树变成了摇钱树,柑橘果变成了金果果。福城村还以柑橘为媒,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形成了赏花观果、养蜂康养、枳实入药、农家体验、加工补链、触网营销的产业链条,实现“从花到果,从皮到渣,吃干榨尽”的零废弃综合利用。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0元,村里2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依托全村数千亩柑橘林和美丽乡村集中安置点的有利因素,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造全村经济增长第二极,让群众生活更上一个台阶。听着张善海书记的工作思路,看着在田间带着笑容劳作的村民,他描绘的蓝图就会变成现实之后,福城村的村民一定会生活的更好!
4.“文旅成果”——齐圣村
如果说福城村是注重“产业”,那么齐圣村便是注重“文旅”,队员们来到了距离福城村五公里的齐圣村,两个村庄都是脱贫致富取得重大成果的村庄。
在齐圣村,我们见到了党的十九大代表,齐圣村现任党委书记熊尚兵。熊书记谈到,齐圣村过去搞了专业合作社,和长发公司搞了猕猴桃和柑橘,蓝莓。在土地承包政策下,仿佛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放心地投入,这也有利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熊书记说,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落实好,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起来。在齐圣村的发展中,似乎更注重“文化与旅游”。这是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构成具有综合性特征,其中不仅有实现转型的传统农民,还包括拥有大量生产机器的农机大户与组织力强的农村合作社带头人。这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服务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先进理念,拥有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是新农业生产的继承人与开拓者。
(二)探寻推动“振兴”的背后力量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1.国家政策——资金下达确保到基层
在开州区人大听党课时,队员们听到了一个词:转移支付。在关于开州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1]中提到,要加强精准施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95亿元,统筹财政涉农资金6.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0.4%,为全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大力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区本级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0851万元,为变动预算的98.0%,主要用于保障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重点用于:文化示范点建设、“开州智库”等;支持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益文体场馆运行维护及免费开放;支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创建、旅游资源保护等。
不难发现,转移支付制度是必要的,这是建立一种富裕地区援助贫困地区的长期稳定的机制。而在转移支付的政策下,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求进,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21元,比上年增长8.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87元,增长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07元,增长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0元,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69元,增长6.1%。【2】
2.基层党员——提高组织覆盖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全党工作的重要力量支撑,是贯彻执行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斗堡垒。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在于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
在齐圣村,队员们发现了村委的展板上写到:提高组织覆盖力。村委告诉我们,在齐胜村,注重建设强有力的机关党支部和党小组,实行行政负责人和党支部、党小组负责人“一肩挑”,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在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关注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党组织,以及归口机关工委管理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对于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各级机关工委应当完善相应管理机构,配齐干部力量,建立健全同组织、民政、工商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不能让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在脱钩后脱管。
3.科技助力——培养新型农民
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人才是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普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3】
(三)深入探寻“振兴”背后力量的隐性问题
1.财政转移支付过多,缺少造血功能
党中央的要求“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提质增效”,实际上就是把钱用得更好。财政资金的总量是有限的,有限的钱如果用得其所、用得到位,让它发挥更好的效益,老百姓就会得益更多。在《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州区2020年区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4】中提到:收入预算总计调整为1006379万元,较年初调增121607万元。其中:区本级收入预算为265000万元,保持不变;转移性收入调整为741379万元,调增上级补助收入54607万元、向国际组织借款转贷收入6000万元,一般债务转贷收入61000万元。支出预算总计调整为1006379万元,较年初调增121607万元。其中:区本级支出预算调整为866379万元,调增支出121607万元,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城乡社区、农林水等。
一味依靠转移支付,没有造血功能。对于国家而言,市场经济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财政制度建设需要处理好财政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制度性工具和市场作为国家配置资源重要手段之间的关系。
2.基层党员队伍老龄化
在福城村与村委交流时候,队员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进行党员人才队伍建设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党组织内部结构方面,领头人素质不强、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党员流动性较大;在党员干部培养方面,投入力度不足、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干事创业积极性方面,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胡作为、慢作为、怯作为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直接影响因素,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稳固性和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3.科技创新创业
农民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发展大潮,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
在和张书记参观福城村的时候,张书记说,福城村只有一名大学生村官,但是有很多创新创业的人才,比如福城村的创业英雄何万琼。她在外出务工后返乡自主创业,从事柑橘营销,在2008年注册成立开县鹏兴农副食品加工厂,主要是柑橘的加工与销售,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700多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四)造成问题的根源——乡村人才不够
1.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需要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合作社亦是如此。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之一。张善海书记也谈到,人才是现在他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不论是本土人才还是外来人才,要让本土人才“留下来”,外来人才“走进来”。要正确看待“内”与“外”的关系,更加重视对内部人才的挖掘与培育。这里的“内”与“外”,指的是人才的“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就常理而言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然而,由于城乡“鸿沟”导致的虹吸效应,乡村吸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成为了普遍现象。农民合作社大多位于乡村,有的还处于偏僻落后地区,人才“外部引进”自然困难重重。因此,合作社应调整思路,树立以“内部培育”为主的人才战略,将更大精力放在内部人才的挖掘与培育上,让“土专家”“田秀才”在合作社大显身手。
张书记带领队员们参观福城村的时候,队员便发现,每户人家院墙上都张贴着家中的简介,队员们发现,福城村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在问起张书记这些大学生是否有想回村担任村官的打算,张书记叹了口气,说道:现在很少会有大学生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2.探访乡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
农村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薄弱环节和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出台了系列农村教育政策,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成就。在三下乡过程中,队员也不缺乏对村民的走访与采访。
在参观村庄的时候,队员们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奶奶七十多岁,看起来身体健朗,也很健谈。队员们询问老人子女以及孙子的受教育情况,老人谈到,自己的大女儿在农村进行柑橘的打药工作,小女儿曾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到深圳并在深圳工作,提起自己的家人,老人一脸自豪,继续说,自己的外孙就读于“农业科技大学”。听到“农业科技大学”,队员们来了兴致,询问老人自己的孙女是否有回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打算,老人回答,这个选择权在自己的孙女手中,不会干扰她的选择,但是如果她选择回村发展,全家人肯定是支持的。
路过一条小溪,队员们走到正在洗衣服的几位阿姨身边,询问她们自己的孩子多大年纪,阿姨们讲到,自己的孩子在上中学了,询问到以后是否会让自己的孩子在乡村工作,她们的回答却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返回乡村,因为她们觉得城市是比乡村更好的,自己的孩子在城市会发展更好。听阿姨们说,乡村教育落后,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一方面因为当地的教育设施落后,硬件软件都跟不上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学习氛围与城市相比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家庭也不够重视,出现了许多中学现象;最后是经济落后也是限制教育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人才乡村基层就业吸引力不足
国家重视乡村人才建设的发展,鼓励人才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做贡献,通过“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形式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当地政府也积极响应配和,提供了各种优惠条件和优厚待遇,众多毕业生也反响热烈,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进驻农村。但服务期满后,由于个人发展或生活需求、收入水平等因素,许多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回到城市,造成了人才外流的尴尬困境,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留住人才甚至提供相当优厚的条件,依然无法挽回人才外流的局面,而每年对这些毕业生的培训和投入,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另外,因为户籍、土地流转、宅基地租赁等一系列政策障碍,导致我国一些地区的资金、人才单向流向城市,即使是在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乡村和城市在公共服务和物质生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没有内在的核心立力和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撑是难以改变乡村人才资源缺乏的现状的。【5】
(二)本土人才教育培养缺失
乡土人才资源对乡村振兴战略十分重要,无论是本土培养的人才还是在外打拼多年的“乡土人才”都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回流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管理制度不规范,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机制,使得-些人想回回不来,想留留不住。另外农村基层工作存在着收入低、复杂繁重、升迁缓慢等特点,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愿前往农村,甚至从当地出去的本土人才也不愿意再回来忍受贫苦的生活。而有些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又担心家乡机会不多。真正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可以感受农村新鲜的空气和广阔的视野,感受纯朴的民风和习俗,但当他们真正在基层工作以后,才发现基层的实际情况与生活的压力不允许他们享受那份安逸。随之而来的家庭、事业及未来等现实问题,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重新回到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寻求就业的机会。
(三)客观因素影响人才对岗位的认识情况
目前,人才们还不能很好地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阻力,对理想和
现实定位的切入点往往把握不准。人才存在这样的就业选择,与长辈对他们的高期盼和社会大众的就业偏见密切相关。似乎很多家长认为到城市就业等同于发展的前途,到基层就业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管理水平仍待提高农村发展需要人才,同时也需要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留住人才,使乡村和人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但在一些较落后的丢,官本位和特权思想依然存在,在用人和选拔机制上任人唯亲、排外等,这都对留住人才和促进人才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总的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科学高效的发展平台,农村人才管理并不完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等“新鲜血液”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人才、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人才留了下来,融资难、配套弱、孩子上学受影响怎么解决?对于手握技术、项目的人才来说,创业创新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资金。农村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关卡。但长期以来,相比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工资薪酬高,农村由于交通、信息等不便,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落后,导致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愿下乡进村,乡村面临着留不住人才、人才不愿意往乡村走的尴尬,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有些优秀人才愿来却不愿留,如何既让人“不求所有、不求所在”,更让人“但求所用、但求所为”,另外农村基层工作存在着收入低、复杂繁重、升迁缓慢等特点,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愿前往农村,甚至从当地出去的本土人才也不愿意再回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五、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开放更多创新政策
可以开放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让更多的人才回流,并形成重视外来人才的风气,让尊重乡土人才深入人心。各地要从营造良好创业就业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入手,要加大产业发展所必备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各类涉农企业和产业合作社通过兼职挂职、咨询服务、技术合作、项目开发、人才租赁等方式,大力引进技术专家回乡投资兴业,用求贤的诚意打动人,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让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变为返乡创业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富矿”。农村人才发展机制的创新,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构建外来人才分享乡村振兴红利的机制和渠道,是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机制创新带动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兴旺,以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二)用情感留住人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也需要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引进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两种资源。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创造有利环境来吸引人才;注重对外宣传工作,发挥大学生资源优势,与高校进行合作来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另外,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置人才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注重引进人才的后续跟进措施,保障其生活基本条件,优先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扎根乡村。另一方面,各事业单位要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条件,完善相关晋升机制,提高引进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使人才能够尽其所能,为乡.村振兴助力。以情感留人,加大对基层人才的投入,关心关爱基层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支持人才担当重任、实现价值。对于手握技术、项目的人才来说,创业创新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资金。对此,我们可以大大降低融资门槛,只要是被认定的人才,就可以申请一定额度的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人才会面临结婚生子、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具体的现实问题,如果后续措施跟不上、配套不健全,很容易导致引进的人才外流。因此要制定产业发展、税收优惠、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补助等政策,不仅为人才搭建大胆干事创业的“平台”,还要为人才夯实安心追梦圆梦的“后台”。
(三)“上下联动”,形成人才环流态势
对于乡村来说,教育意味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更意味着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必先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先要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尤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教育意味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更意味着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必先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先要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尤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进教师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受教育数量和质量;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人才管理问题,确保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施展才华,培育出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并积极肯干的人才作为榜样带动各方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把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拓宽乡村人才事业发展空间,形成人才“从上到下再到上”“从城到乡再到城”的人才环流态势,从而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人才本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难免会受待遇、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硬性留人肯定留不住人。实施人才战略,需要树立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方式;树立人才数量、素质、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结合当地实际,挖掘人才开发的潜力。
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始终把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做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是否有利于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考量;把是否有利于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作为评判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始终坚持用人才发展引领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农战略,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六、“三下乡”调研的实践意义
(一)让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相关知识
乡村振兴齐助力,青春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需要高校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明确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二)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农村真正变成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作为有家国情怀的年轻人,不妨到乡村去耕耘,在乡村振兴中讲好“青春故事”。如此,既可以实现自身抱负,也能为时代发展做贡献。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大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知识,可以回到乡村发展相关产业,或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回乡村创业,加上现在国家出台很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进行基层建设,完善基层建设体制。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乡村振兴
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决策部署,而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是推动乡村振兴迈入新台阶的重要抓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对接不仅对二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切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乡村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7.1.9
【2】2020年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
【4】《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州区2020年区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2021.1.9
【5】《科学与财富》2019年18期
实践感悟: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而现在,回望过去祖国走过的路,成绩满满让我无比自豪。而在今后的实现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应该是以人才为先的。古语云“江山社稷以用人为先”。从古至今,人才志士便是历代王朝君王诸侯的座上宾,在这个滔滔不绝的五千年历史中,有多少人才志士凭着自己的聪慧,一跃变成了助兴国家繁荣富强,又或是推进历史朝代更替的根本所在。且看古有周文王慧眼辨才,造就其千秋霸业;有唐太宗以贤臣魏征为镜,以明其得失,等等。那么怎样在全面改革创新的浪潮中,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呢?历史早已并将继续证明,乡村振兴当以人才振兴为先。
俱往矣,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实践感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令我从学校走进乡村,乡村振兴齐助力,青春建功新时代。让我明白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明确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一砖一瓦都需要在实践中垒砌,一墨一线都需要在创新中规范,一梁一柱都需要在探索中搭建。我回望祖国走过的路,成绩满满而无比自豪;眺望未来的路,充满挑战但前景光明。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大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知识,让我下定决心以后回到乡村发展相关产业,或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回乡村创业。而现在,我们应该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不是说说而已。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0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