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天不听歌、听戏、阅读,生活尚且能过得去,但一日不饮食却是万万不可,甚至有性命之虞。饮食吃喝,不仅仅是民生的一部分,更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道家理学观念,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而在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各个地区也逐渐形成独有的饮食文化。川渝嗜麻辣,苏锡常喜甜,西北以面为主,闽粤好生鲜等等。一直生活在江苏一带的我,虽然爱吃,却很少深入研究饮食背后的文化。本次参加“‘民以食为天’——吴语中的饮食词汇研究调查”弥补了我的缺憾。
本次活动,我们在苏州这一吴语区的中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苏州地区吴方言饮食词汇的保存情况和使用情况,同时对苏州本地人及外地游客进行了采访,了解本地及家乡饮食词汇、饮食文化的情况及其对这些情况的认知情况。
本次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虽然成员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但对于方言研究和语言学,我们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因而一开始都处在相对迷茫的时期,因此活动前期,我们在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市档案馆等地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我们整理出大量方言中的饮食词汇,同时对采用语言学方法分析有了浅显的认识。但这远远不够,还只是纸上谈兵。接下来,我们前往十全街的万泰兴面馆,采访了店主。对每日与苏州本地食客接触的店主进行采访,可以说是苏州饮食文化变化的第一线第一手资料了。在山塘街、平江路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街头采访,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更全面的资料。不仅仅对本地饮食词汇及文化有了了解,而且对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方言发展都有了一定认识。在线下活动告一段落后,我们回到家中,继续进行词汇的整理,理论分析研究,并设计调查问卷,向更多人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获得答案。
经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我们对饮食词汇的语意结构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有了系统的认识。方言也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价值。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城市的发展扩大,留给方言的空间越来越少。许多方言陷入了消亡的危险情况。我们希望我们实践小组的工作,能够为方言的保护和研究贡献一份微小的力量,让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并且可以再度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采访苏州万泰兴面馆店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0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