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于昆明市召开之际。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社会实践团于7月26日抵达昆明市,就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其水质现状、水体污染监测与治理方法、治污成果等,展开为期7天的主题为“学习水污染监测与治理,合力共创滇池美好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的社会实践主要分为前期理论学习和后期实地调研两个部分。前期理论学习期间,实践团前往了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聆听李振宇副站长介绍滇池水质的现状及治污历史,并与工作人员展开了一场近2小时的交流。交流内容从水质分类标准、评判水质污染的具体指标、滇池治理中难以降低的指标、生态治理的基本步骤等专业知识,到前辈们多年来治理滇池的亲身经历与经验。李副站长多次向成员们强调:“一片水域的环境恶化,非一朝一夕所成,同样的,对水体的治理也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而是应该循序渐进。”事后成员王英杰分享道:“虽然科技在发展,但是水污染治理这块还是没我想象的那么理想,这些技术原理虽然我们学习过,也明白,但原来实际操作起来要考虑很多因素,有很多制约条件,远没有那么容易。”
其后实践团参观了监测中心的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了解有关水质检测的检测技术与检测流程。一位工作人员为实践团示范了在显微镜下如何进行水体样本中微生物种群的分类和个体计数。面对屏幕上分布杂乱、形态各异的微生物群,检测人员需要用心记忆并仔细分辨出各种类之间细微的差异。走出实验室,成员余非泠感叹道:“原来检测水质的工作这么辛苦,很大一部分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有些微生物看起来根本没有什么差别,不得不佩服工作人员们每个都是火眼金睛,每一份检测报告都蕴含着他们的心血啊。”
后期实地调研期间,实践团先后前往滇池沿岸的海洪湿地公园、海埂公园、西山进行调研。在海洪湿地公园和海埂公园,实践团实地观察学习作为滇池水质治理的有效手段——湿地的结构布置,并讨论了其运转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登上面朝滇池、素有“睡美人”之称的西山俯瞰整个滇池,总观其治理成效并更加清晰地观察内海和外海的水质差异。为了从源头上了解滇池的治污成果,实践团还来到了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进行参观学习,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城市污水的处理过程。在这里,城市污水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生物技术处理后汇入滇池,是滇池治污的关键所在,因此,厂里的机器一刻也不能停息。参观完成,实践团成员们在感叹技术先进的同时,也衷心地对日夜轮守在机器旁的工作人员表示敬意和感谢。
最后,实践团决定对群众进行一个关于水质污染与治理保护的采访调查,并就滇池的生态治理与保护进行大力宣传。成员们集思广益,不但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还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分工设计并制作了关于滇池水质污染以及治理保护的宣传手册。实践团来到昆明市中心和邻近滇池的海埂大坝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线下采访,还在线上发布问卷,了解市民对于滇池水质污染及治理的知悉程度,收集看法和建议,同时发放宣传手册,普及环保知识,呼吁大众一起保护滇池,共创美丽春城!
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让每一位成员都收获颇丰,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他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做贡献,谱滇池生态赞歌,献建党百年华诞!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社会实践团 傅蕾颖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社会实践团 余非泠 熊辰溢航
审核: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刘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8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