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7月28日期间,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旧“语”新知实践队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对侗族的语言及文化进行了科学详尽的调查研究。
在和煦的阳光、清澈的天空的迎接下,大巴车转过一圈又一圈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洞雷村。
2016年11月,洞雷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洞雷村隶属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位于陇城镇南部。群山起伏,山林逶迤,全村坐落于一个山间小盆地之中,四面环山,村前水质清纯的洞雷河急湍向南并入珠江水系。
由于洞雷的地理位置比较封闭,这里的侗语也被保护得非常好。所以,洞雷村就成为了我们此次调研侗语的目的地之一。
这次的洞雷之旅是我第一个实地调研的村寨。一进村,我们就被当地的村民热情友好地招待。无论居住饮食,还是交流相处,村民们都为我们呈现了当地热情友好且独特的待客之道。
工作过程中,每一天我们都在“寻找被试、录音、讨论和分析”三点一线的工作中。虽然工作形式重复,但是工作内容却从来不单调。不同村民的侗语都有自己特殊的痕迹:老人们会说出一些古早的侗语词汇,相对受到普通话推广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侗语则更加年轻化,有不同程度的变音、变调现象;小孩子口里的侗语则更加稚嫩、青涩。同时,村民们和社工们的配合也让我们十分感激。
如果让一个人此刻三秒钟内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他们回忆起来的那个老师一定是能够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某些看法或者认知。抽象意义上,这次整个下乡活动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好老师,因为它也改变了我之前对政府的一些偏见,我也从这时才知,每个基层干部都是“黄秀文”,他们也会每天工作到半夜两三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调研是我第一次看到郭承禹老师调研时:当时是在一位阿婆的家里录音。郭老师拿着十分专业的仪器,非常熟练且耐心地向阿婆询问某些词汇在当地侗语中的叫法。在阿婆休息的间隙,郭老师指着电脑屏幕对我们说:“你们来看,这个波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波。”当下,我一方面折服于过老师的专业性:在带队老师的专业操作下,每个人自身独特的语音都可以独特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另一方面,我也立刻感悟到:每一个发音,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象;每一个人的语音,都是他独特的符号。而越来越多村民的符号被我们记录下来时,整个侗语系统也就在我们的手下变得更加立体。
最后想感谢的是驻扎在洞雷村无私奉献的社工,为我们四处联络既会侗语又会普通话的村民,还为我们做一些侗语翻译。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如果让我自己去做的话,一定会感到有些为难,甚至找到合适的发音人之后我可能就逃之夭夭,可能也不会留下主动帮忙翻译、沟通和交流。
他们做了原本自己不必做的,而我们因这股真善美的力量推进了整个研究。
在政府、村民和社工的配合与帮助下,我们的调研十分地顺利,并且提前完工。也正是村民们的友好,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永远地记住了洞雷这个村落,默默许下了“以后我一定会再回洞雷”的诺言。
再见洞雷,有缘再会!(通讯员 刘文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8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