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色土地 延续长征精神
为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学习长征前辈革命精神,引领当代青年感受长征精神,感受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革命抗争精神,受疫情防控需要,8月29日红色回忆小队以线上形式走进陕西延安中的南泥湾革命旧址,开展了“追寻革命先烈 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回忆学习活动。在这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南泥湾,团队成员发掘在长征之后党在革命根据地有关生产建设的事迹,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系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林草覆盖率83%,为汾川河发源地。
在进行大生产之前,南泥湾是一个野草丛生、,人迹稀少的荒凉之地。战士们描述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南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长征之后,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作为革命老区,南泥湾有着许多的革命纪念地。
垦荒南泥湾
在1927年,湖南茶陵农民赤卫队在茶陵建立起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先后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人的领导下,历经反“围剿”,翻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正如王震将军所说:“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经历了长征之后,王震所在的三五九旅强渡黄河、挺进华北、保卫延安,是名扬天下、战功卓著的“模范师”
1941年的春天,时任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的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接受开垦任务,他们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让当时被封锁的根据地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查询相关资料,团队成员清晰地了解到了当时在国民党进行封锁的时期,八路军为改变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在环境恶劣的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的艰辛。没有房子住,战士们便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在短短三年里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全国闻名的陕北好江南。
看着革命旧址中一个个破旧的窑洞,团队成员切身体会到了大生产时环境的艰苦和革命将士们的伟大。革命旧址中,每一个洞口都有着一个故事,每一粒尘土都记载着革命将士们的拼搏不挠,他们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祖国的繁荣。
通过这次对南泥湾的考察,团队成员学习到了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对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学习红军长征精神。
实践意义: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感受南泥湾革命旧址这一个象征革命伟大胜利地区带给我们的震撼,感受红军破开千层阻拦的艰辛。了解了长征对于红军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党在长征之后为继续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撰稿团队:红色回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6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