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报平凉7月27日电(通讯员朱毅)。为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为大力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助力静宁县大庄村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外国语学院组织10名学生与一名指导教师组成团队于7月25日参与到农产品调研推广的实践活动中去。本次实践地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实践时间为十天。
在深入静宁县之前,团队就已在线上开展相关调研,根据调查显示静宁苹果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其特点主要是个大形正、酸甜适中并且极耐储存和长途运输,作为我国西北部黄土产区,甘肃天水和静宁市都已然成为了我国外销苹果的重要基地。而相较于天水的“花牛苹果”,静宁苹果则以其“高耐藏性”胜出,并且静宁县被农业部评为“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
自2016年以来静宁县的苹果种植面积就保持在100万亩以上,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中华名果”、“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等称号。苹果产业已成为静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主导产业。静宁县作为平凉市果产业发展的重点县,2011年时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650元,占到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6%,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十强县”。
团队在到达静宁县后就快速进入状态,以“大庄村”及其周边农产业为例开始调研工作,首先团队与当地的村支书进行了交流。在交谈中团队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镇村两级高度重视苹果产业发展,加大对老果园的改造提升力度,果园效益明显提升,果农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大庄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包抓示范园,党员包抓责任田”的模式,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由本村“土专家”、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全面参与,开展结对帮建和“手把手”互动指导,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果园管理技术的理解,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果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并且为持续扩大生产效应,治平镇党委、政府在胡家塬实施老果园改造330亩,通过胡家塬老果园改造示范带动,先后建成秋子川500亩老果园改造示范园区和刘河村200亩老果园改造示范点,目前已带动全镇群众自发开展老果园改造2184亩,为全镇解决果园老龄化和转型发展现代化苹果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上层决策及实施方案已经调查完毕,接下来的几日,队员们持续对当地农民和果业经营者进行采访式调研,据当地农民反应,2020年以及今年因为疫情影响,苹果销售困难,果农常常入不敷出,损失较大。去年生产的苹果有很多不得售出,只得储存在冷藏库中,这样一来不仅收入不多,还白白增加了因储存苹果而增加的运营成本。究其原因不仅是受疫情影响另外也是静宁县内部苹果产业趋于饱和,内部竞争压力大,导致苹果价格下压,运输及运营成本不断升高从而使得这两年果农收入甚微。
另外据当地果业经营者反应,产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更多地生产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在采访完之后,团队在征得经营者的同意之后进入了冷藏室参观,切实体验了其强劲的冷藏效果,苹果质量在这一环境下得到了强力保障,由此观之“静宁县苹果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生产储存专业化,考虑到如此物美价廉的“静宁苹果”却并没有大受社会关注,着实可惜。
在长达十天的调研之后,团队收集并整合了调研资料,并根据相关农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团队成员针对于他们发现的问题各抒己见,但在会后,发现所有人的意见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静宁县内部竞争压力过大,生产方较为分散。如要面向未来长期发展,是必要进行一定的统合以形成生产竞争优势获得规模效应。
关于具体做法,成员们也提出了一些可参考性意见如联系乡镇企业领头人组成生产合作方;联系乡镇府对不正当及严重不公平的商业竞争进行调和;统合线上线下,由领头人发起多方多面的宣传销售。计划或许是可行的,但成员们也意识到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现阶段只能期待在未来各级政府能更好的带领“静宁苹果”产业,调节圈内商业环境,使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77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