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自己对党和红军革命的认识,让即将到来的暑假过得更有意义,我加入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烽火炼初心”实践队,初定计划是去往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但暑期的疫情势头突然猛增,原定的线下实践只得改为线上进行。回看这十多天的实践,感触良多,令人振奋。
线上实践的难点在于没法切身去感受实物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难以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为了尽量减少这方面的缺憾,我们此次实践主要是在各个红色博物馆的官网上去寻找那个觉醒后的年代所遗留下来的文物,细细发掘这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刻品味那个年代开创者的独有思想。
令我我记忆深刻的一件文物是“周恩来穿过的皮大衣”。这件深褐色皮质大衣是周恩来在延安时期一直携带,时常穿着的大衣,是国家一级文物,因长期使用,局部有褪色,里衬有破洞。这件制作精良的皮大衣,是周恩来1940年从苏联带回来的,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件大衣伴随周恩来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件皮大衣远远超出了它的原有功能,被誉为“三用”大衣。
在我看来,它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反观当代,物质生活充裕的我们不由得感到羞愧,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们忘记了节约与珍惜。单食物浪费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好好反思,“光盘行动”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多年,但是食物浪费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就切身感受到的来说,在学校食堂中,就有大批大批的学生倒掉食物,我还是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现象能越来越少。
再回到这件大衣上,为什么这件大衣叫做“三用”大衣呢?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和周恩来带领中央直属队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征程。在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战事紧张,工作繁重,风餐露宿,生活非常艰苦,周恩来夏天把大衣当作雨衣来挡雨,晚上则将大衣当被子来保暖,冬天再让大衣回归“本色”,抵御陕北的严寒。因此,这件大衣被称为“三用”大衣。一件大衣三个用途,而现在,攀比虚荣之风十分盛行,很多衣服结束的使命不是因为功能的问题,而是因为不再潮流,这是在令人深思。
在转战陕北途中,一天,突遇滂沱大雨,周恩来连忙叫警卫员把大衣盖在文件箱上,保护党中央的重要文件,而他自己却冒着大雨,和大家一起艰难地跋涉了二三十里山路,当他们总算爬上山顶时,因为没穿雨衣,每个人都被雨淋得透湿,为防止暴露,又不能点火取暖,山上的寒风一吹,冷得人直打哆嗦。有一位女同志冷得受不了,干脆钻到骡子的肚子下,贴着骡子的肚皮取暖。即便这样,周恩来也没有把大衣从文件箱上拿下来穿在身上。我想在周恩来看来,文件可定远远比自己的身体重要,所以为了文件,自己受点苦没问题,我们也要学习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1948年3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延安解放指日可待,周恩来告别了他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的陕北,和毛主席一起东渡黄河,这件皮大衣也随他一起离开陕北,前往河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件皮大衣结束了它陪伴主人南征北战的任务,但是周恩来却舍不得扔掉,就把它送给邓颖超。邓颖超穿到1956年,把它交给卫士长成元功保存。1964年8月日,这件跟随周恩来二十多年的皮大衣被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
从上面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看出,这件大衣已经不再是一件普通的大衣,而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整个国家在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的体现,一位如此高的国家领导人,能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以身作则,这对他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范作用。在当代,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富足,我们仍然不可以忘记这一点,牢牢铭记于心,并时时刻刻以此要求自己。
当然,我还搜集了其他一些文物的资料,无法一一展开。在这十多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一同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仿佛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感受到了何为战友情,何为共患难,也理解了红军革命之精神内核。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到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去,去好好看一看先辈奋斗的痕迹。(通讯员:鲁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3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