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市,在那里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学习,有幸见证了潜山由县升为市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历程。目前,潜山有市级以上非遗目录40多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非遗普查建档项目200余个;省级传承人12人;传习基地2家;形成了国家、省、市、潜山市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就坐落在潜山市西部,山脚下的摩崖石刻、佛教圣地三祖寺、道家白鹤观等名胜古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其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就极美。所有的人文与自然共同造就了潜山市人杰地灵的特质。
在众多非遗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桑皮纸制作技艺,所以利用闲余时间走访了官庄镇,深入了解了桑皮纸的制作工艺与发展现状。
桑皮纸是潜山、岳西两地世传的一种全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因为潜山农家多种植桑树,原材料丰富,所以在当地除了养蚕缫丝外,制作并出售桑皮纸也是一种谋求生计的方式。根据《潜山县志》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县周边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桑皮纸因生产始于汉末,又被称为“汉皮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
虽然说桑皮纸制作技艺是宝贵的人类文化财产,但是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生产过程逐渐机械化,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传统手工技艺耗时长,材料利用率较小,相比于机械生产,手工生产桑皮纸的利润小。由于现代工艺的冲击,很多手艺人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从事桑皮纸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技艺也逐渐失传。拥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出现了严重的传承与生存危机。
然而在2004-2005年故宫大修时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对乾隆时期建造的倦勤斋的保护采用保守消极做法,出现室内漏雨、通风条件差、尘土清理不力等诸多问题,导致通景画上断裂的地方随处可见,纤维的老化、霉变、水渍、虫蛀、鼠害等问题严重。而通景画又是世间罕见的珍品,用料讲究,技法高深,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修复任务重,困难多。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带领修复团队在国内外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寻找优质桑皮纸,最终在潜山发现了可以生产桑皮纸的小造纸厂。潜山县官庄镇刘同焰生产的桑皮纸样品通过中国纸张研究所检测,已达到了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所以潜山桑皮纸成为了全国仅有的“倦勤斋用纸”。
这一事件给了桑皮纸生存与发展的转机。成为故宫大修特选材料后,它受到了大众的瞩目,越来越多的人对此项传统技法感兴趣,从而前来向传承人请教与观摩制作手法。这为纯手工制作桑皮纸传统工艺的抢救、发掘和振兴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能量。同时,潜山市文化局加大对传统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发展力度,将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专人负责搜集、整理、撰写申报书和音像片的解说词,最终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看来,如果仅仅依靠一时的热度来支撑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手工生产效率太低,纯手工生产赚取的利润过小,从事手工生产的工作者最终也难逃放弃或改革的命运。然而机械批量生产不能完全保证桑皮纸的质量,难以达到专业用纸的纸张要求。纯手工生产价值量大,价格必定高,高价格就会让本有意使用桑皮纸为原料生产的商家有所顾虑。仅为故宫提供纸张,需求量不大,市场小,桑皮纸生产规模也会相应缩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传统纯手工桑皮纸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的难关。
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和旅游业日益兴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喜欢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光外出游玩,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然而官庄镇内有汪墩周代石器、陶器遗址、大香山寺、摩崖石刻等文化古迹,还有金紫山森林公园、下浒山水库、十里桃林等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所以桑皮纸制作可以与当地自然以及人文风光一起形成集聚效应,组合成一个旅游观光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并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当地可以依托桑皮纸制作技艺开设观赏与实践等特色游玩活动,依托旅游业传扬桑皮纸传统文化,引起大众对桑皮纸传统制作技艺的更多关注,从而打开市场,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对于非遗文化,我们既要保护它,也要促进它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通过文字、照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介将桑皮纸传统制作技艺给记录下来,以便于更好的保留,还要积极创新,依托社会与市场现状,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色与能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0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