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寻文化烙印,承革命薪火”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第三站线上红色文化之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新中国“两弹”的研发及试验地,红色文化底蕴浓厚。下面,实践队员赵伊翔带领大家走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的红色文化!
声声巨响在心中,马兰情怀永传承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死亡之海”罗布泊西端,有一处盛开着马兰花的地方。这里是亘古荒漠,茫茫无际;黄沙漫漫 ,渺无人烟。虽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马兰花依旧在顽强地生长并绽放着。由于这里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保密性好且有淡水资源,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玉决定在这里扎下新中国核试验基地的营盘——马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面对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面对核辐射污染和死亡的危险,战士们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核事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的成功爆炸,不仅体现了战士们如马兰花般不怕艰苦,坚强不屈的优良品格,还铸就了一面坚实的国防盾牌,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座里程碑!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同事、亲友和挚友说:“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再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
实践队员赵伊翔在线上参观了位于新疆巴州的马兰红山军博园。马兰军博园是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场所之一和部队指挥中心,有较多军事遗迹,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曾留下诸多国防将领和核试验科学家工作与生活的足迹,许多重要的居所和工作场馆至今仍较好地保持了原主体风貌,长达300米深邃迂曲的人工防空隧洞(三线指挥部)透露着核试验的神秘与艰辛,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军事文化旅游基地。
接下来,实践队员赵伊翔对家乡的红色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及群众进行了采访,了解红色文化的建设情况。对于在各个乡镇建设党史馆的初衷,党史馆负责人回答道:“家乡在各个乡镇建设党史馆,首先是想让群众在参观党史馆时,了解党的历史,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比如在参观时,我们会给群众讲解马兰基地的历史故事,从而使群众感悟马兰精神,为社会和国家发光发热!”对于未来的红色文化建设的期待,家乡的一名幼儿园教师说:“家乡的红色文化氛围浓厚,但我还有一个建议,学校应积极组织孩子参观红色基地,从小培养红色情怀!”
经过本次的实践,实践队员赵伊翔感受到一朵小小的马兰花中厚厚沉淀着艰苦奉献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一代代马兰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共和国核盾牌的精神动力,更加深刻认识到马兰精神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发挥信息时代优势,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深刻理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我们不仅要牢牢地打下红色文化烙印,还要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融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让红色文化不断创新,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