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容上:注重延安精神“化人载道”的作用
延安精神历久弥新的法宝也在它的“化人”性,其历史价值的凸显和现实作用的发挥都是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上的。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延安精神,注重“身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其次,教师要避免对学生实行单纯的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引导,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价值观。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的衔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延安精神恰恰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展开的。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场所。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注重内容的有效整合。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充分发掘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点,针对不同的内容板块设计教学专题,让延安时期的先进人物事迹、革命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红色教学素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
例如,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老师在讲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将延安精神与之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指挥全国革命斗争的十三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详细阐述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以及延安时期积累的革命经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蕴。从全书来说,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内容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的重大意义,更加坚决地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有关内容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高度契合,能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则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在讲述有关知识时可以很好结合。
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老师在讲授《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章时,可以以延安精神为例,延安精神这一种“认识”孕育于环境艰苦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实践”的产物,这一精神又对当时的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仍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力量。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唯物史观中的“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的说法高度契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可以和实践论高度结合起来讲解。
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老师,在讲到《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延安时期革命先烈的故事,他们生逢乱世,却仍满怀着信念去奋斗,他们前仆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确定他们的牺牲是否能换来想要的结果,但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他们从不退缩。从具体的英雄英烈身上体现出来的延安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清醒的认知,自觉形成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风尚,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错误,抵御错误思潮,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师更多地是要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自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不畏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勇向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老师也可以充分结合延安精神,尤其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的讲述。1937年1月7日,中共中央入驻延安,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1945年8月21日,日本人正式向中国投降,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可以说,想要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必须深刻把握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2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