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陈欣恬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及吴语,总也离不开呢哝柔软的特点。两者看似风马牛不及,但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作为吴方言使用者、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以前基本忽略吴语与地区饮食词汇之间隐形的连线。但通过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创意无极限”活动,我有幸得以将我们生活中的“老熟人”请出同台,去探究吴方言地区饮食词汇的特点。
虽然作为吴语的经常使用者,一开始面对“用吴语介绍家乡食物”的问题时竟然也一时语塞。于是,实践一开始,我们就着手开始对于吴语地区作家作品的泛读与词汇摘录。在线上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熟悉的词汇发音时,我也常常发出“对”、“没错”的共鸣,熟悉的乡音给我带来的莫大归属感,成为我继续与团队成员共同研究的动力。
语言的研究,不仅需要作家作品,更需要工具书籍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当久雨的苏州终于等来晴天,我们“民以食为天”的小组成员踏上了去往苏州市第二图书馆的路。经过前夜简短的会议讨论,每位成员都明确了此次前往图书馆的目的,也明确了各自需要借阅参考的书籍。来到北区文学馆,我们找到了部分参考书籍,经过阅读与摘录,我们对吴方言中的饮食词汇有了初步的掌握,但由于未能找齐所有资料,在第二天,我们一致决定前往苏州市图书馆继续查找资料。
有了书本知识的储备,我们进一步将研究深入生活,去到了老字号苏式面馆万泰兴面馆进行实地的学习考察。
品尝了地道的苏式面后,小组成员对万泰兴面馆的老板进行了采访和提问,将我们前期在书本中的疑问反映给了现实中的吴语使用者。
万泰兴一行的采访结束后,我们又外出对路人进行随机的采访,从采访结果中我们大致能看出,年轻群体对于方言的运用虽然不是非常熟练但也有保护和传承的意识,老一辈人相较于前者可以自如的用方言进行交流,并且已经养成运用方言交流的习惯,一般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使用普通话。
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的最深刻的地域语态。我们此次的暑期实践,目的之一也是想借着实践,为大众视野中的方言再打上一盏聚光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寄语中希望时代青年们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担当起复兴重任,努力开拓创新,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做出贡献,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保护方言,即是传承文化的“DNA”,这次的“创意无极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明白,保护和传承方言,我们任重而道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1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