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的未来关系着国家命运、民族命脉。习总书记说过:“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青年人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迎难而上,传承红色基因,带领国家和民族走好复兴之路。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在每周的青年大学习中都有这样一句开场词。青年学生伴随着优秀青年代表的讲解,追随党的步伐、学习党的历史、提升思想道德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学习党史已然成为青年学生的要务之一。
2021年暑期,河南工业大学“追寻”党史学习实践团以“重走百年复兴路”为主题,在克服疫情、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追寻党的红色复兴路线,通过对社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了解红色足迹、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进一步探究青年学生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
一、投身民主洪流,重温先辈荣光
我们用了二十余日拜读了《李大钊传》这本红色经典读物,同一时期还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红色电视剧,以便我们了解革命先烈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英雄事迹。
作为“五四”的风云人物之一,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李大钊同志是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表率。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再也没有动摇过,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瘅精瘁力以成之”。记得当初在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反动军阀镇压、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的时候,李大钊同志鼓励同志们“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后来,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面对各种酷刑,他严守党的秘密,承担所有责任,竭力掩护和解救同时被捕的同志。他从容就死,表现出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顽强坚守,他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树立起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标杆。
“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当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一句台词;是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一句怒吼;是在愚昧畏缩的保守派耳边的一句呐喊;是历史黑夜里的一句震颤!这一句句撕心裂肺的怒吼,见证了在内忧外患环境下,中国先进思想家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正是在他们一次次的思索和博弈中,让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的风起云涌,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交织缠绵的那段激情动荡的澎湃岁月。在剧中,令“追寻”团队成员印象最深刻的人,便是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李大钊。李大钊不畏权势,作为《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他尖锐的批判当时的政府和腐朽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这一真理不退缩;说服了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文人信奉马克思主义,朝着真理的方向前进;他倡导深入群众,到工厂给广大工友做宣讲;流亡到江南考察民情,致力于唤醒民智。澎湃的言语依然在我们耳边萦绕:“ 同胞们,他们可以掐死我们的民国,但是他们掐不死民众内心当中的共和!”不幸的是,1927年4月6日, 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了各种严刑拷打,但始终坚守信仰、不改初心,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大钊先生惨遭反动军阀绞杀,年仅38岁。
从《觉醒年代》和《李大钊传》中,我们真正体悟到了大钊先生的这句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当今之繁荣中国,不知是多少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现世安稳,不知是多少仁人志士,多少热血青年在危机四伏的压迫中铸造出来的,“乘凉”的我们更要居安思危,勿忘初心。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李大钊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和同志们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殚精竭虑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他坚定的信念、崇高的风范和为追求真理不惧牺牲的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敬仰和怀念。
二、追寻红色足迹,体悟红色精神
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城南白毛尖矗立着一座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它纪念着鄂豫皖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岁月中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地理位置方面,它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动员组织方面,这里产生了众多人民军队,是工农红军、长征红军和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发源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为百年复兴路的红色足迹之一,也承载着党的红色基因。鄂豫皖根据地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民奋勇抗争、努力拼搏,给中国的革命历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老一辈鄂豫皖人民用汗水与热血做革命、争解放,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年代。历史的接力棒如今传到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学习老一辈人在峥嵘岁月中坚守的大别山精神,将这份红色文化汇入当下时代的血脉中。
在洪涝灾情最严重的日子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身边的红色力量。迎着暴雨和洪灾,无数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发或有组织地前往救援。青年们或投身志愿者队伍,给予人民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在线上传播求助及物资信息以帮助线下开展救援活动,河南地区人民凝聚为一股合力,共风雨、同患难。就如当年在大别山区英勇斗争的战士一样,在新时代的我们也依然要有对党的忠心、对人民的关心、对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青年人也要积极投身于保卫和建设家园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体悟红色精神、发扬红色文化。洪水和疫情或许会冲垮房屋,但绝无法断绝红色精神的绵延。我们要秉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战士,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砥砺前行。
三、走进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除了亲身体验和感受外,我们还通过观看党史纪录片和阅读有关红色书籍努力找寻自己心中的答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激发人们内心的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将红色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通过查阅红色资料,我们记住了抗日战争时期一句响亮的政治口号: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数爱国青年们负重前行,用自身的鲜血与汗水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开辟了道路。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
铭记历史,我们集体阅读了《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了解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故事。1934年12月,红34师完成阻击任务,无法继续随部队西行后,转战道县。弹尽援绝锐减到不足千人的红34师面对十万敌军死战不退,在抢渡牯子江时,陈树湘腹部受伤。肠子外露,警卫员用碗扣住伤口,用绷带简单包扎,防止肠子流出来。最后在道县富足湾村馒头岭一带被俘。敌人发现抓获了共产党的师长,大喜过望,抬着陈树湘,想到县城邀功。路途中,趁敌不备,陈树湘用手扯开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此后的一年中,这支将领平均年龄仅25岁,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部队,转战14个省份,大小战斗380余次,两万五千余里征途,每行进300米就有一人倒在路上。
整个长征途中,那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牺牲;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那也是极为罕见的惨烈。雄关漫道,西风烈烈,这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用生命写下了史诗,史诗中有文明延绵不竭的秘密。对革命的热情坚定了他们的步伐,保卫家国的决心推动他们始终向前。
陈树湘牺牲后,被“枭首示众”,敌人残忍地将其头颅挂在长沙城门外,遗骸被道县百姓掩埋,后迁移至道县潇水河畔。潇水河畔不远处的道县烈士陵园,是红三十四师的陵寝。墓碑上写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永世长存。
一代又一代人铺就了我们的百年复兴路,一代又一代人使我们看到其身上担负起的责任与使命。红色基因,是我们精神的归宿,是我们初心的原点。时代在变,中国青年的使命没有变,从救亡图存到矢志复兴,一代代青年都是在党的旗帜下,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一位作家曾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耀眼,然后交给下一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四、学习先进党员,发扬奉献精神
除了了解革命先烈,我们还学习了当代先锋模范党员的优秀事迹。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数百人的小党派发展成了世界第一大党。同时还带领着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百年征程,筚路蓝缕。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红色基因代代相承,才实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传奇。如今,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学习了党史,了解了先进党员干部的事迹,深入探索了百年复兴路上那些奉献一生的党员干部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的。
中国人里总有最勇敢的人来保护我们。党员干部是先锋模范。正是一批又一批不畏艰难、信念坚定的党员干部冲在最前线,中国才能在复兴路上阔步前行。红色基因传承到如今,依然是复兴路上的引路石。
当代优秀党员干部黄文秀同志就是青年人的榜样。黄文秀是广西百色扶贫驻村书记。她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选择泥泞,告别繁华;在青春正盛的岁月扎根基层,反哺家乡。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艰辛的扶贫路上。黄文秀从小喜欢读书,家里条件困难。她读高中时,就得到了教育扶贫资助,读研究生时也得到了国家的帮扶。2011年6月,黄文秀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黄文秀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2016年硕士毕业后, 她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定向选调生,扎根基层。她用心为百姓做实事。为了和村民交流,她学习方言,挨家挨户的走访贫困户,帮贫困户做农活,跟当地百姓打成了一片。她为了百坭村能脱贫致富,帮助村民修路,发展砂糖橘等农业产品,实打实的帮助了当地农户脱贫。她是一名优秀的党员,亦是一个青年榜样。她的生命虽短暂,却如夏花般灿烂。我们青年学生,也当有如黄文秀一般的胸怀,将百年复兴的征程记在心里,走在脚下。
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精神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先辈前仆后继,我辈亦当激流勇进。复兴的征途尚未结束,红色火炬将由青年人传承不息。我们大学生应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成为光荣的红色基因传承人。
漫步工大校园,莲湖湖畔,操场跑道,钟楼广场上,经常看到莘莘学子在传唱红色经典歌曲。青年学生们把人生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完美地叠合在一起,在勤奋学习、上下求索中将美好理想转化为真切现实,用知识和汗水传承红色基因,书写个人未来可期的灿烂人生!
参考文献:
[1] 朱成甲. 李大钊传[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胡遵远. 烈火烽烟中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J].炎黄春秋,2018(7):67-68
[3]韩伟.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J]. 文史春秋,2019(7):34-37.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4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