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滁州学院蔚然通讯社组织了一支“滁院榜样”采写宣传实践小队,于暑假期间寻找身处滁州学院撑起党和人民希望的可爱可敬的老师和同学。本次活动以“聚焦榜样故事,凝聚前行力量”为主题,对学校中“最受欢迎的好老师”、老党员、退役大学生、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榜样进行人物采访活动。
榜样的事迹与精神是激励青年前行的强大力量。榜样之于我们,是风向标般的存在。他们能精确的指出时代之风,所到之处风过留痕。他们先一步洞察和知晓行为对于实现追求的重要程度,知晓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内涵。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
来路不忘,归途不负
2020年7月份,我校食品学院副院长朱双杰博士获助人为乐类“滁州好人”称号。至2018年起,朱双杰博士便受滁州种植菊花启发,运用所学园林种植和食品加工技术,携妻子利用周末时间往返安庆,带领乡亲种植高品质金丝皇菊,带领解决村中就业问题。
《后汉书》中曾言:“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朱教授的教书育人,不仅仅体现在在三尺讲堂之上,更渗透进日常的点点滴滴。回归乡梓,躬身于田垄,将一生所学反哺于生养之地,在热爱的土地上发光发热。而未来,我们相信朱双杰博士的事迹一定会带动更多的人在这条路上戮力前行。
初心不改,军魂不灭
在第24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有一抹极为特殊的身影,他就是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名退伍大学生士兵,田浩,但与此同时,他更是一位英勇光荣的戍边战士。在西部极端环境下与战友依偎取暖、在中印冲突事件中与外军交涉时多次负伤、甚至在执行特殊任务前提笔写下告别家书……正如田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的那样,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幸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是他无上的光荣,因为他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疯狂肆虐,安徽宁国市遭遇百年未遇洪水。已然退伍归校学习的陈钊接到了一通来自村民兵营营长的紧急救援电话后,他毫不犹豫动身奔往甲路镇政府,用行动诠释“祖国需要,随叫随到”的誓言。其于同年8月份获得“宁国市抗险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荣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宁国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等。对于未来崭新的画卷,陈钊认真的说,“要做自己热爱的事,只要有心,就不会迟”。
生命不歇,前进不止
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春蚕“公益》获得2018年安徽省”创客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项目《艺术点亮小镇壹计划》在2019年首届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二等奖……2021年,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赵根源获评安徽省“创新创业好青年”。
而本团队采访的另一位曾在新疆军区某野战部队中被多次评为“维和标兵”的退役大学生、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毕业学子张文春,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学校中来,严格要求自己,并确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今年的考研大潮中,他成功上岸东南大学,将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用热血谱写的青春年华,更值得纪念。
其实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把主动权交在他们手中,而我们怀揣着一颗真心,报以倾佩、尊敬的姿态认真地扮演者倾听者的角色。那些温暖的、振奋的、大气磅礴的故事仿佛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人生轨道,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拿起笔,认真的记录下这份感动与热血,将这些生动的经历传递给世间更多人,让更多人体会到,那些所谓的不平凡、那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实就是在做好自己领域内每一件平凡的事。
中国拥有着广袤的怀抱,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如这个时代需要不同的人前行在不同的道路上,背负着不同的使命,存在及价值。有的人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脚下的土地滚烫,那是他们誓死捍卫的祖国大地,那是无数不朽军魂铸造的坚实营垒;有的人坚守在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发挥自己的热量来照亮一方小天地;有的人或许还处于迷茫之中,仍在探索自己的前程,但他们也在为拥有更好的明天而努力进取……所有人却都被奇妙地维系起来,不约而同地向着同一个终极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不管他们以何种身份,我们能明确的一点是,所有人都是从最开始的稚嫩摸索,到后来的主动进取;从当初的跟随学习,到如今的奔走前沿;从最初的小有成就,到现在的大有可为……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奔走在自己的热爱中。未来,这群热血之人仍将携着梦想,无悔前行。
我们总觉得榜样太过耀眼,太过触不可及,是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国家和时代熠熠生辉。其实反观我们的身边,有无数在时代中奋斗前行的人们,那些你我他,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正如我校优秀学子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佳丽所说“每个努力的自己都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其实,每一个不辱年华,不负韶华的人,都是其所处时代和所在人生的最好的榜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30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