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学会用新的眼光观察事物。此外,老年人遇到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的问题,如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搬离原居住地,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定居,失去了以往的经济、文化、 心理、社会环境,造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压抑情绪。对此如不及时加以调节,给予社会化再教育,使之逐步与新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压力、情绪上的不满与精神上的负担,促成或诱发老年人的许多疾病,甚至导致过度的衰弱或过早的死亡。因此,爱驻夕阳二队以此为实践背景,开展“爱驻夕阳,情暖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进行社会学科学类社会调查的同时促进随迁老人的二次社会化。
“爱驻夕阳”二队是对2020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关于《社会融合视角下的随迁老人养老脆弱性与风险应对》研究的延续和拓展,为自主组建且挂靠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团委的自主立项队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以“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与继续社会化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关注老年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团队活动主题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与继续社会化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调研团队在研究工作前期,通过查阅关于随迁老人的已有文献,初步了解随迁老人群体,形成定义,为研究开展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实地访谈、问卷设计提供了方向与思路。为扩大样本量,增加普适性,提高信息搜集效率,本团队根据阅读相关文献所获得的经验和老师的建议对随迁老人养老问题产生初步判断,并依此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设置了“基本信息”、“家庭状况”等十大板块,应用了“亲密关系量表”、“社会适应量表”、等多种社会研究量表用于量化研究。采用随机路访、社区介绍和熟人联系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队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收集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分析随迁老人社会化问题提供数据支撑。队员通过与老人“聊家常”的方式进行访谈,并对谈话内容进行全面记录,在统一整理规范后进行质性分析,可更加深入地获取信息,得到更多层次,更加立体的信息,并提高研究的深度。在统计分析中,使用了熵权法、线性回归分析、K-Means聚类和筛选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使用了Excel,Python,R,SPSS进行绘图和运算。
队员吴彦辰在采访后体会到老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不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只有学习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畅通无阻,真正融入主流社会。这就需要老年人继续学习,接受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所以说随迁老人继续社会化教育是必须要开展的。
继续社会化教育让老人避免与社会脱节,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随迁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继续社会化教育让老人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可以让老人积极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这样的生活会有充实感,也会提高老人人生价值感。
队员赵子涵调研地点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属于多民族聚居地,故调研期间发现各民族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发现汉族老人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可度更高,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不局限于对家庭的贡献,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及社会活动、老年大学等帮助提升自我能力、丰富自我精神世界的内容。少数民族老人(包括回族、藏族、蒙古族)则将自身价值更加归结于对家庭的贡献,在这点上女性少数民族随迁老人尤为明显。在走访中发现,少数民族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网络通常局限于本民族的同龄老人,对继续社会化教育参与程度不高且更加依赖于子女。
本次活动为“爱驻夕阳”团队所开展的第三期社会实践,旨在关注随迁老人社会化进展的同时,坚持以调研为方法、以数据为基础,并计划对随迁老人问题进行延续与跟踪,未来将会继续开展第四期活动。爱驻夕阳,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 | 爱驻夕阳二队王丹
排版 | 爱驻夕阳二队白晓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28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