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相结合的民间“Rap”“宝卷”,寄寓先民喜遇丰年之情的“敲鼓亭”,渐隐于世的“博陆火狮”,仅有二十余人还在坚持的“马灯”表演,杭南村美食名片“红烧羊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活”的灵魂。
这个暑假,浙江理工大学团委的学生骨干们组成专项社会实践团,赴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聆听非遗文化“呐喊”,探寻非遗传承“密码”,让地方非遗更好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浪潮中。在运河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对宝卷、博陆火狮、敲鼓亭、马灯、红烧羊肉等非遗项目及周边红色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调研,分析非遗项目发展现状,研究传承保护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对策建议,还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了街道非遗文化宣传片,号召更多人关注非遗、保护非遗。
马灯表演
即将消失的“非遗”敲鼓亭的演出道具
实践过程中,浙理学子们既感受到了地方非遗文化在运河沿岸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部分项目渐渐尘封于“被遗忘的角落”。实践团成员王一鸣表示:“宝卷传承人韩美仙阿姨精气神十足,提到表演经历时,眼中更是流露出幸福的光,那是种来自历史和文化的美和感染力。红烧羊肉让杭南村富足起来,更是说明优秀非遗的传承确实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可爱的非遗文化。”
韩美仙创作的新时代宝卷唱词
实践团队采访宝卷传承人韩美仙
实践团成员与红烧羊肉老师傅合影
“非遗”宝卷进校园
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参与非遗项目调研的梁老师
守住历史根脉、唤醒非遗光华。浙理学子用实际行动,深入感知地方文化,保护传承非遗经典,尽己所能地守护先辈们留下的无价精神财富,让非遗为高质量发展锦上添花,让历史文化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幸福源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3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