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路风雨,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革命史诗。回首过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在2021年这个暑假,我回到了家乡江西于都,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感悟党走过的漫漫长征路。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我曾在于都这座小县城生活了十八年,它并不富裕,却又充满着生活气息。而就是这样一座并不富裕的小县城,见证了红军长征由此出发。得益于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在我还未接触过历史这门学科的时候,在我脑海中便有这样一个认知,那就是于都是红军长征出发地。后来,我渐渐明白,长征意味着什么,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87年前,在这里,在于都河畔,一支8.6万人的大军在4天4夜里陆续渡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远征,一条河,就此与一个民族息息相关,一群人,从此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建党一百年之际,我来到了长征第一渡这片红色土地,感悟党的初心与使命。追随着党的脚步,我首先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在碑的正面,刻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在碑园西侧是渡口码头——浮桥,石刻上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历历在目,仿若当年红军长征的场景就在眼前。随后,我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所处的艰苦状况,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状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展现出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永不放弃的伟大奋斗精神。雪山极寒挡不住理想的追求,泸定铁索拦不住无谓的先锋,万里泥泞拦不住草编的红军鞋。有了理想信念,漫长的征途成了播撒革命种子的红飘带;罕见的苦难,化成光照寰宇的红色史诗。在这里,我对红军长征路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对红军长征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在于都的许多地方,为红军打草鞋是当时常见的场景。如今在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有一面墙是用80双草鞋勾勒出来的中国地图。中央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一走走了两万五千里,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从于都河畔出发的那支长征队伍走到了陕北,走向了新生,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我始终坚信,不论红军走的再远,从于都长征渡口出发的那一份初心永远都不会改变。
满怀初心,再踏征程
或许是从小生活在于都的缘故,对于于都这座小县城,我从来不会想着停下前进的脚步看一看。在今年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借助暑期实践这样一个机会,我对于都多了一丝探究的好奇心,少了一丝不耐烦的浮躁感。在于都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类似于“新长征”有关的字眼,这给了我许多的感触。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怀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不忘长征精神,不畏前路艰险,迎接新时代,直面新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在2020年以前,于都还是一个贫困县;在2020年以后,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在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于都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成功脱离了贫困县这一行列。梓山镇蔬菜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也为于都其他乡镇的乡村振兴带去了希望的光芒。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于都,87年前见证了红军长征出发时满怀的初心,在新时代,同样也满怀着初心,踏上了新长征的征程。
在实践过程中,一份份问卷的分发与收集,一份份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我看到了青年学生重视党史学习,感受到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我坚信,我们青年学生心怀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走好新的长征路,开启新的华丽篇章。
作为一个于都人的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同样也肩负着新时代的担当与使命,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实践,将此次的“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长征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鞭策自己勤于思考,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一份力量,为美丽于都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 谢鑫曾芷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1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