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稷下青年行”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来到烟台市海阳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进行参观学习活动。为更加深入的了解海阳大秧歌的历史、发展、传承与保护情况,实践团特地拜访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于国光主任,听其讲述海阳大秧歌鲜明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以及海阳大秧歌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源起百年前,历久弥盛
于主任首先给实践团讲解了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溯源,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海阳大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时代更迭,精神不改
在现实中,海阳大秧歌有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于主任讲到,当年实地考察时,意外发现位于“龙虎村”的一支秧歌队,其表演形式、团队协作及展现的农村百姓精神风貌都极为惊人,令当时的于主任深感震惊。由此可见,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
旨在创新,重在传承
关于海阳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于主任讲到,海阳市文化局每年都会拨定资金用于海阳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目前海阳大秧歌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两位省级传承人、数百位市县级传承人。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熏陶,海阳大秧歌文化已经注入到海阳人的血液中,海阳市至今仍保留有秧歌队传统拜年形式,还有新元广场秧歌汇演,正月十三祭海等大型活动,海阳大秧歌中乐大夫、花鼓、小嫚、锢漏和王大娘、货郎和翠花、丑婆子和傻小子等角色各个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海阳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也存在问题和困难,由于平日海阳市村庄内五六旬及以上的老人居多,海洋大秧歌难以注入新的活力,趁逢年过节年轻人回老家,文化局会加大力度宣传海阳大秧歌,并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于主任讲到,之前是师傅选徒弟,现在是徒弟选师傅。
品类结合,融会贯通
海阳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除海阳大秧歌,于主任还给实践团讲到了螳螂拳、祭海、海阳大鼓、花灯舞等海阳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成员受益匪浅,深刻感受到海阳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一上午的参观学习,实践团进一步探析海阳秧歌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乐,舞关系的探讨,实现海阳秧歌的创新发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68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