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实践日志之潍坊风筝篇
——鸢都的文脉:风筝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它不仅是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更是居于此的人们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纸鸢上的移动城堡、巷坊里的热闹人间、千年车水马龙的悠悠过往、海纳世间融汇的万千繁华……鸢都,这个以手工艺品命名的城市,这个人杰地灵、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风筝的故乡。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在潍坊,风筝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人们寄意美好希望的载体,是符号,也是艺术珍品。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潍坊风筝,我前往了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从馆外望去,屋顶宛如一条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踏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各色各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风筝。有的风筝描绘了秀丽山川,有的风筝绣满了飞禽走兽,有的则用牛郎织女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有的更成了水彩年画最佳的展示舞台。“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成了潍坊风筝取材的主要来源。
据解说员介绍,潍坊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着风筝的兴盛,潍坊风筝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糊制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是一种重要生计。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老潍县(潍坊市中心)白浪河集市上的城派风筝店铺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清道光年间潍县的金石学家兼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中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对寒食节潍县人在白浪河踏青的嬉戏场景。每逢清明,白浪河正值枯水期,宽阔的河道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放飞天地。
在漫长的岁月里,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器物,还对其赋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寓意。在保护非遗的浪潮中,我们重视和保护的不应该只是非遗的物质遗产,更应该传承和发扬其精神遗产,发掘非遗背后的中国文化。
此次探访风筝博物馆,我沉醉于风筝花色繁复多样的同时,更是对其创造者充满了敬意。同时,也让我感悟到,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风筝作为潍坊的文脉,潍坊人民的精神寄托,更应该与时代相适应,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承下去,如此,方能留住我们城市文化的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3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