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语”你同行实践队走进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心之夏夏布文创中心,与其创始人鲁松元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发掘语言资源,开拓产品新思路
“旅游资源、地貌景观、地理位置是一种产品,而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产品。” 鲁松元的一句话打开了实践队员新的思路。在鲁松元看来,语言资源具备经济发展的“潜质”,在经过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后,可以通过产品化、技术化、国际化等众多途径,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进而为扶贫助力。
鲁松元也向实践队员介绍了浏阳童谣、江永女书等语言文化以及所衍生的文创产品。浏阳方言童谣作为浏阳当地特色文化遗产,尤其引起了实践队员的注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于浏阳来说,童谣是本土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鲁松元介绍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浏阳教师耿郑振走上了保护方言的道路,把童谣做成音乐、编排成舞蹈,将浏阳方言带向了全国。“一地一童谣,艺术寓自然,语言文化在保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出生产要素价值,促进语言要素向语言经济的转化,将对贫困地区发展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队员范正辉发出感慨。
重@视语言交流,开启沟通新方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但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贫困地区中老年群体的推广确实存在难度:在日常交流中此类人群使用方言的频率远远高于预期。实践队员开辟新径——从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出发,探索实现长久脱贫机制。“和农民进行沟通,选择当地话会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鲁松元针对这一问题,讲述了他和妻子前往广东调研时,妻子使用客家话与当地农民进行沟通的亲身经历,“语言作为情感的桥梁,增强与农民的感情,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实践队员总结道,如今普通话推广在全国已经达到90%,但更多的是需要利用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性的语言助力扶贫。
通过与鲁松元的交流,并结合脱贫实例,实践队员和鲁松元一致认为,提升地区公职人员、外来企业负责任人等的方言能力是扶贫过程中一直忽略的重点难点,只有搭建良好的社会网络、增强社会认同,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传授语言技巧,寻找在线新渠道
谈到夏布网络销售现状时,鲁松元感慨万分,“我们自己尝试做过直播、做过淘宝,但是由于我们专业性受限,不会做海报和宣传标语,缺乏直播销售技巧,平台销量都不是很好。”鲁松元作为浏阳心之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却也遇到困扰已久的烦恼:自己不专业,担心跟别人合作上当,而自己的人又养不起。
“浏阳市是脱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浏阳的农民如今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销售的呢?”实践队队员王昱君针对浏阳脱贫现状发出疑问。面对实践队员的提问,鲁松元渐渐地吐露出心声,他表示,“如何减少农民与外界的交易成本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农民们大都非常的朴实,他们没有更多的花言巧语,所以在营销推广类的语言上能力较弱,很难与一般的电商主播比肩。“通过对农民的技巧性语言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相信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推销产品、推销家乡,进而激发内生动力进行脱贫。”实践队队长陈骞就语言技巧问题总结道。
鲁松元的独特见解为实践队员的语言扶贫机制探索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实践队员将继续踏上征途,探寻语言魅力。此后,“语”你同行实践队将前往浏阳市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并线上开展与浏阳“童谣”文化创始者耿郑振老师的深入对话,更进一步体悟语言技巧的奥秘、挖掘方言的独特价值,寻找语言扶贫的内在机制。
学生记者:陈骞 陈晓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0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