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曾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武汉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实践调研之前,我没有办法感受到当时林县人民修渠的决心,在这实践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它会被称之为奇迹。
千年旱魔现,世代抗争史
上世纪60年代,10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从1436年~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一百多年次,绝收三十年次。全县耕地98.5万亩,而水浇地仅1.24万亩。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首歌谣: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的人们打旱井,饮山泉,修水塘,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在缺水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条饮水渠。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寻。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屡败屡战,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绝望的大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
1960年2月林县县委决定开始“引漳入林”工程。林县人民在修渠过程中,遇山凿洞,遇水架桥。有除险英雄任羊成,舍己为人李改云,但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林县人民。在采访李改云同志的时候,她说:“没有杨贵书记就没有红旗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没有林县人民就没有红旗渠。”千年旱魔,一朝巨变,山碑下的英雄为我们所铭记。
愚公移山志,巍巍中华魂。震撼和感动是参观红旗渠的感受,震撼的是艰苦环境下,在缺乏物力,科技落后的当时,在悬崖峭壁之上,人与自然抗争的战歌;感动的是林县人民不畏艰险的修建,涌现了一批批的英雄人物。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持十年红旗渠的修建。
岁月向前,梦想在后。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林州人赋予新的内涵。
奋斗不止步,梦想未停歇
时间的齿轮走到了现在,富太行,美太行的画卷在徐徐展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新时期林州人民紧扣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
在林州,有着光远新材,全成机铸等企业,有着下里街,止方庙荒村等美丽乡村,在这背后都离不开红旗渠精神的浇灌。光远新材以红旗渠精神为企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坚定“起步与世界同步”的发展理念,全成机铸的董事长曾参与过红旗渠的修建,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里街发挥红旗渠精神,实施乡村振兴,创新下里街的发展新模式,止方庙荒抓住乡村振兴的机会,以旅游业为主,发展乡村经济。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林州人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成果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太行山依旧巍峨,林州人民的故事依旧鲜活,红旗渠精神依然鲜艳。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历史不但承载过去,更包含未来的智慧,站在现在,更让我们明白外在可能老去,精神永不腐朽,时间的流逝只会让红旗渠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懂得,修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只要坚定地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解决难题,真正打成一片,拧成了一股劲。领导一心为人民,赢得万众一条心。全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从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形成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在采访任羊成同志和李改云同志,进入他们家门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毛主席的画像,这是老一辈人心中对中国共产党人最为直接的认识,也是老人心中的光芒。如果说毛主席画像是老人对党历史的追忆,那么两位同志家中的《求是》杂志,则是他们紧跟党的脚步,坚定跟党走的最好证明。
老一辈的修渠人,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照亮了我们后代前行的路。他们的身影时时在提醒我们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心中有党。经过此次实践,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好红旗渠精神,向老一辈修渠人学习。永远跟党走,时刻听党话,奋进新时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8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