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6日,广东海洋大学国旗护卫队追梦仰望队的队员们前往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在仁居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仁居镇镇政府委员毛磊与平远县妇女主任王碧凤。(以下简称毛委员、王主任)在他们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开始了在仁居村的红色足迹寻访之路,与当地的村民一起重温红色故事。
实践队队员对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印象十分深刻,队长陈羽说道:“我们是坐一个面包车到那里的。那个面包车的师傅一路上带着我们,热情地介绍平远的风光,和我们说一些革命战斗的历史。”
位于平远县仁居镇的仁居村文化底蕴深厚,革命传统优良。队员们跟随着小镇毛委员与王主任,参观了平远县红军纪念园——这个能够了解红四军三进平远的革命历史进程的最佳读本。
红军街拥有丰富的革命史迹和红色资源。仁居村大力推行建设红色乡村,队员们调研考察到,当地会组织新入党的党员前往红军街学习党史革命史,并在红四军旧址进行入党宣誓。此外,这也被认为是广东省红军墙标最多的地方。
据统计,平远县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不同的红军标语有123条,其中仁居镇就有114条。队员们仔细观察到,墙上的红军标语是反过来书写的。带领实践队队员参观的毛委员告诉实践队队员,在大部分人不识字的动荡年代,反过来书写的标语不仅保护了屋主,还避免了许多麻烦。之后,人民群众用石灰水覆盖以保护标语因而得以保存至今。正是仁居村注重红色文化的宣扬与教育建设,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承,成为仁居古镇人民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实践队的队员们感慨到,作为青年大学生也要致知躬行,尽自己所能传扬红色文化,才能不断描绘出红色文化红军精神的发展新蓝图。
一听到队员们想要了解当地的红色故事,平远县妇女主任王主任便告诉队员们,在仁居镇这里,有一位叫冯锡煌的老人,他是2003年从该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岗位退休的老干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凭借对党史的热爱,笔耕不辍,揭开尘封的红色故事记忆,坚持搜集家乡的红色故事。这位前辈耄耋之年仍继续发挥余热宣讲、撰稿和编书,累计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源流》等主流媒体刊稿上百篇。队员们很希望能够见到这位老人,想了解他采访他,王主任看着朝气蓬勃的队员们,热心地为队员们联系到了冯老。
26日,队员们一早便迫不及待地出发了,冯老一看到穿着迷彩服的队员们十分激动,还很热心地帮队员们泡茶,给队员们讲故事的时候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身迷彩服也让他回忆起一些以前的事情。实践队队员们有幸来到了冯锡煌前辈的家里,了解他对仁居村红色文化传承做出的贡献。据冯老前辈说,他一直在搜集并记录当年红军在仁居留下的红色墙标遗址。红军标语多写在土豪劣绅的房屋墙上或者祠堂里,不写在中下贫农的家里,以免给他们带来麻烦和灾难。寻找红军墙标的过程烦琐而艰辛,而且标语的年代已久,村民房屋拆迁也对标语造成一定的破坏。1983年,冯老把村里的标语拍照、保护起来,主动上报省博物馆,带着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一个村一个村地收集整理标语。冯老热情地跟我们分享他收集的红色故事。冯锡煌前辈还把他收集到的红色故事整理成书,准备完善出版,他也向我们展示了初版的《古城仁居》。
当队长陈羽问起对当代青年的期望,冯老这样回答到:“青年一代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我们红军是经过一步一步的革命和磨炼壮大成长,虽然现在革命胜利了,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继续革命。希望你们能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把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经过与冯老前辈的交谈,队员们受益良多,也对平远仁居红色记忆、红色故事与红色历史的发展与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们也因此有了忆苦思甜,重现古城红军生活的想法。队员们怀着热血的心情,向平远县妇女主任王主任提出了这个想法。王主任很是被实践队队员们的精神所动容。在王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当地村民和屋主的同意和支持,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红四军第一纵队驻地旧址——李氏祖屋下四家李屋,利用屋主奶奶的大锅跟灶台做一顿饭,以重现红军将士当年的生活。
队员们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和配合,洗菜烧火做饭刷碗各司其职。烧柴火、大锅饭,都是当今科技时代的城市生活中不能拥有的。
负责烧火的队员大费周章,屡败屡战,最后在村民和老师的帮助下才成功将火烧起来。这一方灶台忙碌的身影,昏暗的小厨房里的一锅一釜,队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当地村民的无私帮助,一幕幕皆是当年的重演。
走得再远不忘来时路,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为解放与和平所付出的血汗,寻根逐迹,忆苦思甜,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做红色故事的传播者,红色精神的接班人。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红色文化永垂不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4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