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苏州8月11日电(通讯员 汪杰 祖彦 施良聪)2021年8月5日,“立乡村振兴橘子洲头,觅乡村主体获得之感”乡村振兴社会调研团队邀请到了由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目前在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工作的朱丽媛学姐进行访谈,会议由施良聪同学主持,王丽惠老师指导。为积极响应院团委线上调研的号召,本次访谈会议选择利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云访谈”。
图为学姐日常工作的场景。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朱丽媛 供图
本次访谈的对象朱丽媛同样来自南师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优秀的毕业生,目前选择在乡村振兴学堂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与来自上海交大、南大等高校的教师们共同奔走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是美丽乡村建设大团队里的新血液,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道上的接班人。
会议初,施良聪同学通过口头讲述和播放视频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情况。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于2018年4月17日在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正式挂牌成立。学堂着力打造为“集中展示苏州乡村振兴成就的平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汇聚乡村振兴智慧的高地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阵地”。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观看有关乡村振兴学堂的视频。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汪杰 供图
随着访谈的进一步进行,朱丽媛学姐分别针对六个方面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即:“学堂选址于苏州的考虑”,“乡村振兴学堂有怎样的优势”,“乡村振兴学堂开展的建设工作及其成效”,“学堂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疫情对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影响”,“有关乡村发展面临空心化和‘人味的不足’的想法”。其中,学姐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学堂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例如会请到苏州市委党校、河海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以及南师大的知名老师和学者来进行上课,通过市委组织部去发文等等。此外,学堂的一些创新性举措,对于整个苏州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相互结合。
同时朱丽媛学姐也表示:在苏州乡村和城市现在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回归田园的呼声愈加浓厚,很多的青年人不仅把眼光考虑在城市,也会考虑能否在乡村找到一些突破口,比如发展一些特色旅游或是民宿民居,利用创新创业的方式拓宽就业渠道,把城乡更好地结合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们对学姐进行“云访谈”。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祖彦 供图
调研团队内的赵秋妍同学也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优秀且有特色的乡村本地文化,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有没有一些有效的方式来推动乡村文化的继承,在新时代下,乡村又如何在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潮流?针对这个问题,朱丽媛学姐认为,想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要将乡村振兴的口号转化为生活中能真切感受到的东西,增强乡村凝聚力,且在经济发展尚可的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出现较少,文化的传承也是不易断的。
最后,施良聪同学在访谈总结中表示,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感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开展工作。在更加包容与开放的新时代,实践中会还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疫情的反复和常态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这样的危机和挑战,无论是对城市还是乡村,冲击力都会很大。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做好敢打仗,并且能打赢仗的坚定的决心,也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学堂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教育农民、启发学子,多为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发声,保护好乡村的本土文化,提高乡村的凝聚力,增强整体的获得感,以期达到提升全中国人的公民素养,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图为会议的最后,由施良聪同学进行总结发言。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祖彦 供图
立乡村振兴橘子洲头,觅乡村主体获得之感。学堂的成立,展现了江南水乡独具一格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百芳发而幽香逸,春鸟还而鸣声碎。这是一座“建在乡村田间的学堂”,是苏州经验的“赶车谣”和“金麦穗”,也让学堂有信心把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诸多经验推介到全国各地。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为强村富民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相信其一定能成为新时代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黄埔军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31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