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无畏征途”——访抗美援朝老兵孙秀典、张开桐
抗美援朝——一段彪炳史册的战争史,一场中国人民永不忘记的伟大胜利。“建党百年,峥嵘岁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可是那段刻骨铭心、艰苦卓绝、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一幕幕,至今还令人挥之不去。
孙秀典,男,1930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党龄68年(1953——2021),1953年入朝作战,在2034炮兵团以炮兵的身份参加上甘岭战役,1957年复员,后任滕州市中国人民银行支行经理,1985年光荣退休。
(孙秀典同志)
“身历数载,军魂依旧”
8月7日时至盛夏,山东理工大学“文心绘龙”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滕州市龙阳镇上司堂村,刚踏进孙秀典老人的院门,便见一位老者,个子不高,身材消瘦,两眼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花白的鬓发在耳边垂下,穿着一件干净整洁的深蓝色衬衫,身体微曲坐在树下的椅子上,见人总是乐呵呵的,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去坐,虽年近百岁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度。
(志愿者到达老人家中)踏入家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毛主席的画像,在前面是满是香灰的香炉和供奉的几盘水果,两边是未燃尽的蜡烛。
(主席画像)
环顾四周整洁的客厅让人甚是舒畅,老人缓缓坐在长椅上,军人的气魄让人肃然起敬。
“峥嵘岁月永追忆,革命精神代代传”#FormatImgID_3#
老人翻出陈旧的笔记本打开早已泛黄的书页,字里行间写满了对国家的一腔热血和无悔的青春,向我们讲述着那个充满激情与斗志的时代。从抗日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一个个事迹让我们不由得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勇敢和无畏。
当被问起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参军时,老人突然戛然而止,而后的声音比先前高了许多“双亲都倒在了地主的压迫之中,共产党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打倒了地主分配了土地,人民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老百姓的日子有盼头了。我也要到这个军队里啊!”老人这样说到。
村委会领导带领队员采访老人
记者采访到抗美援朝的事情时,老人缓缓低了下头,从侧面看去他的眼中闪烁着,沉默良久,为我们讲述起那个漫天炮火,空气中满是硝烟的日子。“当年啊打仗吃饭都很是问题,敌人的炮火在空中轰隆隆地飞,很多时候后面的部队食物送不过来,我们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夏天还好,树林里面随便找些东西就能吃,可是一到了冬天,那大雪能没到膝盖,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是找吃的了,同志们的脚印也常常暴露他们的行踪。有时候只能煮煮干硬的玉米粒子,或者煮一些没去皮的谷子吃;到了晚上没住的地方,同志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裹紧自己的衣服大家都靠在一起,睡十几分钟就被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同志们十有八九脚都有冻伤。”老人伤心地说,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因战斗而死的战士还要多。
(老人的奖章)
“薪火相传,时代华章”
在采访中,孙秀典老人说:“这段历史很有意义,得来的胜利很值得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避免战争,才能保卫和平。我们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胜利,还不是因为热爱国家,团结一致,义无反顾!”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中国人,要自强!要团结!要爱国!
我们在老人一次次讲述中,贴近英雄的生活;在一阵阵感动里,回望初心,坚守使命,传承这份珍贵的红色情怀,向英雄致敬!
(孙夫妇与实践队员合影)
我们忘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义无反顾,我们深知胜利的来之不易。飘扬的五星红旗上,浸染着无数英烈的鲜血;13亿华夏儿女的胸中,装满着革命前辈的殷殷嘱托。今天,我们聆听着前辈的故事,脚踏着先烈的足迹,为了幸福、为了和平一路前行。
他们没有像装甲兵一样的威猛,没有像步兵一样冲锋在前的机会,可是他们有着像雷锋一样奉献的品质;他们和其他军人一样有着远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建功立业的愿望,可是他们放弃远大目标崇高理想,在后勤中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在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岗位上建功立业,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岗位分工不同,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只可以轻看它但是万万不可以不重视它,只要你重视自己的岗位在哪都是贡献”。
张开桐,1934年生,响应龙阳镇人民政府号召1953年参加支援朝鲜作战,时任汽车团后勤,后在上甘岭运输队任职,荣获入朝作战70周年勋章。耄耋之年,但讲话条理清晰、笑声爽朗,乐观的精神能瞬间感染每个在场的人。
(张开桐老人)
从小失去双亲的他,被忠厚善良的村民们一点点抚养成人,他告别家乡毅然参加了抗美援朝,心中满是对祖国和对百姓的热爱。他说“我为了我的国家,为了养育我的村民,跟着党的指挥,参军入伍要有舍生取义的觉悟。”
(村领导带领实践队员采访张开桐老人)
“出生入死的‘飞驰人生’”
张开桐老人说当时自己的汽车团后勤分部就在上甘岭地区,“汽车连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后方物资运送到前线,战场上都是山路,白天敌军的轰炸机太密集,不能运送,只能跑夜路,为了不让敌军发现,还不能开车灯,只能摸黑前进。”
“敌军的飞机就在头顶上飞,扔的照明弹比屋里开着灯还亮,特别容易暴露。”张老说,“没办法,只能加大油门往前跑,真的是出生入死。”“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投炸弹,我们军队也照样向前开,不管敌人怎么打怎么阻挠我们依然开。当时的汽车一团很是惨烈,敌人狂轰滥炸,也只能不分昼夜在枪林弹雨中赶路,老兵伤亡很多,新兵便补了上去。久而久之,再也找不到一个老兵,老兵们都牺牲了”。直面生死,张老和战友们冒着呼啸而过的飞机和敌人的炮火穿梭在密林中为前线送去宝贵的物资。
志愿军舍生取义的精神,朝鲜老百姓也看在眼里,张开桐说,当地老百姓会把有弹坑的道路很快填平修好,“朝鲜老百姓对我们志愿军很好的。”天亮后,志愿军把车子停在树林里伪装好之后就在防空洞里休息,当地老百姓会在他们休息的时候帮忙做好饭,“老百姓真的很好,淘米淘得很仔细,我记得清清楚楚,翻来覆去地淘掉一些杂质。有时候他们饿着肚子也要给我们送来粮食,天冷了还会送来衣服给我们,战士们都特别感动。”
(张老向队员们讲述抗美援朝的事迹)
“钢铁运输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张开桐老人说,刚入朝作战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组建空军,没有制空权。美国仗着空中优势,用空中绞杀对我们造成了很大被动。他们炸掉道路和桥梁,晚上还沿着公路搜查,投四脚钉破坏轮胎,想尽一切办法封锁我们的运输线。张老说,“地形不熟,白天不敢走,我们只能夜里关闭车灯或者开着小灯赶路,只要听到枪声,立马熄灭车灯,就怕被敌人发现。”
(张老向队员们讲述抗美援朝的事迹)
当遇见打的久一点的战役时,阵地会多次转移,有时炮弹要反复倒运三、四次,这给装卸、运输增加了很大困难。但张开桐同志与装卸分队们一起,从不叫苦、叫难,在人员少、装 卸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干部战士一起积极参加装卸,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还是刮风下雪,做到一有任务全部出动。在整个战斗中,装卸炮弹,保证了阵地的食物和弹药供应。
(老人目送实践队员一行人离开)
当年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已经散尽,但作为一名老兵,他依然深深地怀念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也深深地祝福伟大祖国永远和平安定。“能从朝鲜战场活着回来,能亲眼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相比于牺牲的战友,已经足够幸运了。”张开桐老人依然爱读书看报,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张老说,希望新一代年轻人要了解我军战史,继承光荣传统,在未来战争中“能打仗、打胜仗”!
作者:张宗龙 孙言志
摄影:郭雨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