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乡村振兴,感受乡村变化。2021年7月11日至7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运河小镇看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小分队分别前往了徐州市新沂市窑湾镇,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镇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文化、产业、代表人物、运河开发模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查。深入乡村,实地考察,广集民意,调研实情,解密小镇的振兴密码。
文以载道,文以兴邦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了热门话题。运河之水孕育着三地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它们的生长。风格因地区而异,在同与不同中不断发展、演变。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以兴邦。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在历史悠久的窑湾古镇里,借鉴乡村直播带货的形式,采用“互联网+说琴书“的新模式,助力说琴书表演的推广。在邵伯镇感受运河文化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带来的南北融合。在淮安的历史文化区里追寻前人的脚步,感受历史的熏陶,见证昔日淮安漕运兴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乡村振兴的大楼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基底,文化的传染力,感染力推动沿岸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多彩化。结合运河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优良的氛围中前进,打响乡村振兴的文化之枪,融合创新,继往开来。
特色产业促经济
产业的兴起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柱,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巨大作用。结合运河以及当地发展实情,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之一。
通过与产业相关负责人的交谈,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来深入了解地方特色产业。窑湾镇在“禁渔禁捕”和田地改造的背景下,坚持发展景镇融合,将乡村人民的生活变成一道风景线。扬州让老百姓从过去“吃运河饭”的模式转变为发展旅游业、造船业、建筑业等,传承与变革。黄码镇有红糯米,优质西瓜等特色农业,研发新技术,利用机械化打造新型农业,同时结合其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的特殊位置,发展其特有港口经济。
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产业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布局,自我革新。因地制宜,从实情出发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与此同时,借助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长久之计。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乡村的宣传名片。
从代表人物看民生
乡村振兴的工程,需要每个人的各尽其职,全力以赴。通过与不同职业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代表人物进行访谈对话。更全面,更直接地去了解乡村发展情况,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以及措施。
在窑湾,邵伯,黄码三地,联系政府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相关负责人,走访乡村街道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以一对一、一对多访谈对话的形式,充分发挥当地人民见证者的作用,讲好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了解政府未来规划、政策,深入调研乡村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障,考察现代化科技化农业发展改革,调查乡村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关爱留守儿童。感受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多角度出发,全方位体现。
乡村百姓所追求美好生活的是国家政府所努力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个人物的努力和贡献都是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乡村振兴的道路曲折漫长,但是有一群优秀、无私的战士扛着担子,未来必定充满光明。
问卷调查集民意
百姓是乡村振兴这个大问卷的答卷人,也是对政府工作,社保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阅卷人。只有百姓认可了,那么一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才是有成绩的,值得肯定的。
走访乡村街道,发放问卷,对不同年龄、职业人群的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数据结果的筛选和分析,深入调查各地人民对运河文化、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乡镇目前和未来规划开发的支持度,对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为人民服务”的满意度,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度,对当前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度。用事实数据说话,提高调研的可信度与准确度,更好的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实施情况。要执行,更要执行好。
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终究会给出乡村振兴的答案。三座城市,三个小镇,或许和很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城市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国人民有韧劲,坚持和信心,疫情期间全面小康如期完成,乡村振兴也指日可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悠久运河文化的熏陶下,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懈努力下,坚持发展,创新发展,未来的乡村终会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充满着欢声笑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