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故地重游领略烈士荣光 涅槃重生争当时代青年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张剑平

通讯员 张剑平

导语:为更好地学习自家当地的红色精神,领略烈士荣光,广东海洋大学“掂过摞蔗”社会实践小队于7月23-27日对北滘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均安黄有权故居和革命事迹展示馆、凤岭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顺德县支部旧址展览馆进行了参观记录。

第一站实践小队来到了北滘西海抗日烈士陵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探访了西海村的顺德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

在探访过程中,队员们参观了顺德在进行革命战争中所使用的内部文件、学习资料、照片、回忆录、办公用品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展览,当看到革命烈士们穿过的草鞋,衬衫,棉被等,深刻体会到当时革命条件的艰苦,进一步珍惜现在的发展成果,不忘初心跟党走。并且学习到了顺德的革命战争历史、包括其中著名的珠江三角洲以少胜多的战斗——西海大捷。

图为梁卓华馆长为实践小队讲解西海大捷 陈韵诗摄

经过梁卓华馆长的解读,队员们对西海大捷的艰辛与民族抗日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西海大捷对珠三角的抗日战争的意义,是军民团结并肩作战的典范,是珠江敌后抗战以来以少胜多的一个光辉范例。

在顺德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旁,沿着荫间的小路而上,矗立着西海革命烈士纪念碑,青山脚下埋葬着西海革命烈士陵墓。实践小队的队员们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心生敬意,默哀鞠躬。队员们在陵墓前深深地三鞠躬后,感受到仿佛革命烈士们就在跟前看着自己,露出欣慰的微笑。革命烈士陵墓寄托哀思,革命烈士纪念碑不忘初心,缅怀追忆先烈的牺牲,永远充满敬仰。他们不再是冰冷的碑石,不再是碑石上的数字,此刻他们化成了空气中的每一部分,与我们共同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望着新时代下社会的建设,永远热泪盈眶,充满欣慰。

图为实践小队队员在抗日烈士陵墓前鞠躬默哀 冯晓柔摄

盛夏的七月,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内,村民们在陵园内石凳纳凉,人来人往的人们寄托着对革命先烈们的哀伤,顺德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内,一位父亲带着约莫七八岁的孩童,进行着红色教育,追忆往昔先烈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奋勇。警醒新时代下日本的狼子野心,以史为鉴,绝不能掉以轻心。

图为实践小队在顺德抗日战争文物陈列馆前合影

实践小队的队员们重返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寻访红色踪迹,重温革命精神,缅怀那段军民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第二站实践小队来到了均安黄有权革命事迹展览馆,在沙头东壁大街19号的旧宅为黄有权的出生地,是民国时期顺德典型的瓦顶单层带半阁楼建筑。

轻轻地抬起脚跟,迈过门槛,走进由青砖砌成的黄有权先辈故居,内心的一种宁静之感油然而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将客厅与卧房分割开来的镂空木式屏风,一张方桌与三条长椅,是其萌发革命之意的圣地;内里的一方案头,三两毛笔,五六书籍,是其书写革命之诗的天地;案头后的一床凉席,是其畅想革命未来的摇篮。

图为实践小队队员参观黄有权革命事迹展览馆 陈韵诗摄

故地重访,展现在实践小队面前的是一个从冷冰冰的展览玻璃柜里走出来的活生生的黄有权志士形象,是真正“面向”我们的有血有肉的革命先辈。实践小队队长陈韵诗歌感慨道:“黄有权先辈坚毅顽强、信念如钢,位卑未敢忘忧国、千难万险终不惧。虽然曾经炮火连天、烽烟万里的峥嵘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黄有权战士的不朽功勋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

图为实践小队在黄有权革命事迹展览馆前合影

故居面积不大,却无处不充盈着红色革命情怀,无处不勃发红色革命热情。展览馆用文字、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形式,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黄有权投身革命、坚毅顽强、信念如钢、战斗不息的一生。革命精神不可灭,红色基因当传承。

第三站实践小队要寻访的是位于大良凤岭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顺德县支部旧址。凤岭公园以凤山为依托依山而建,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们以及后人寄托情感,政府在凤岭公园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供人们瞻仰缅怀。

当实践小队的队员们走近碑前,看着碑上的浮雕,一名名不留姓名的革命烈士在阵前一往无前,不由得心里一震。为了抵抗外来入侵,先辈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志豪情深深地感染了队员们,正是因为先辈们的壮烈牺牲才换来了革命的成功,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今天的安居乐业。

图为实践小队队员参观顺德县支部旧址 陈韵诗摄

历史是时代的摇篮,是记忆的生命,时光荏苒,那些饱含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的地方,凝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血芳华,百年辉煌,皆为序章。实践小队来到了广东省最早建立的四个县支部之一的顺德县支部旧址,参观着中共顺德党组织的建立历程,感慨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见证了顺德人民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一处处遗址、一个个故事,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是百年党史的见证,实践小队的队员们在参观完旧址后,对自己心中追求的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深刻学习到了先辈们开先河的壮志与豪情。

图为实践小队在顺德县支部旧址展览馆前合影

实践小队在寻访红色记忆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先辈们在那个浑浊的年代中为寻出路创党救国家与危难覆巢间的豪情壮志,为人民服务谋福祉的高尚情怀,更让实践小队的队员们感慨“不论我们走了多久,走了多远,我们都不能忘了我们为了什么出发。在新时代下缅怀逝者,学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更是争当时代青年的必需历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79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传递爱心 共享真情

为深入探究留守儿童与养老的现状,建设人文关怀服务体系,传递爱与温暖,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携手同行”实践团成员利用寒假实践机会,分散前往多地进行社会实践,由于我家位于青岛市…… 张琳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清风吹拂爱心 炽光传递真情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20日电(通讯员张琳)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其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202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 张琳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秋慰问活动

为切实表达学院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关心关爱,传媒技术学院面向目前在岗的13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了中秋慰问活动,邮寄月饼礼…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举办2024级新生“庆中秋 迎校庆”福利送暖活动

为营造浓厚的中秋节日氛围,让同学们感受到学院的关怀与温暖,鼓舞新生军训士气,9月14日,传媒技术学院于西校区南田径场举办…

暑期“博爱青春,五彩计划”实践活动

爱心传递,安全同行——常熟理工学院红十字会团队泰安社区志愿服务纪实在这个夏日炎炎、热情如火的季节里,常熟理工学院红十…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换届选举大会

为确保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持续推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9月19日,传媒技术学院于…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共筑青春安全网”新生网络安

为提高新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新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9月20日,聊城大学实验与网络信息…

最新发布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采访退伍老兵-留住红色记忆
为传承红色基因,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于8月1日建军节之际赴荆州市江陵县。对刘海甲和邓业江同志进行探望及采访,以访谈对话的形式记录下他们在军营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加深当代大学…
淮师调研小分队赴合肥拉近与“它”的距离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被大家永远铭记的日子,正如歌词中所写的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了解党的辉煌业绩,深切感悟红色经典的…
祖国母亲,我为你骄傲
站在2019,回首过往,泱泱华夏,可谓饱经沧桑,阅尽坎坷,然力积七十载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之功,神州大地如今已地覆天翻,慨当以慷。从“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到港珠澳大桥飞架南北…
革命精神永流传
革命精神永流传文/亓玺图/冯云8月4日,青岛科技大学“学党史,强信念”红色教育宣传团成员为了更好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来到学校的红色打卡处进行拍照留念。学校的百年历史长廊绘…
湖北学子三下乡:“离别有期,相聚有时”
7月9日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蒲公英筑梦团”赴竹溪新洲天英托管中心,展开以“爱心支教,筑梦成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这很好的丰富了乡村学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同时也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为乡村教育…
争做诚信好青年
诗人说,诚信是三月的春风,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说诚信是宝贵的信富;诚实是力量的是一种美德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对于建设人。类…
.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人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党史,7月5日,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安阳县内黄余庄。为当地居民带来党史知识,分发党史团扇,发放…
既观麦秆之绝色,更觉传承之重责
既观麦秆之绝色,更觉传承之重责——浙财实践团赴浦江寻访非遗精神非遗的精神是什么?有人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人说是抓创新、守自信。在浦江麦秆剪贴非遗传承人蒋云花老师的眼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祖…
寻访传统民居,延续百年文脉-梭庄村
寻访传统民居,延续百年文脉导语: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团支部建设与发展中心实践团队开展“共建乡村,搞活乡村”实践活动。因梭庄村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但对文物的保护和发掘比较落后,为了提高人们对梭…
成信大学子“三下乡”:同心学习普通话,协力共振新农村
越西县古称越嶲,乃彝汉杂居地区。该地居民语言使用类型为彝汉兼有,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该地居民语言使用多以彝语为主,四川话为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三下乡“助兴小分队”来到越西,进行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