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国家综合实力在这100年间有了质的飞跃,对于建筑的形态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建筑的使用材料和建筑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建筑从木制、砖瓦建筑到混凝土建筑到钢结构建筑再到装配式建筑;从模仿西方和苏联到现代和民族的多元发展。在这些点滴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族自信的提升。
为了探究建筑变化背后体现出来的中国建党百年来社会、民族在建筑审美上的变化与发展,探究提升文化自信的角度与途径。2021年8月3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言筑魂,古城新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联系到了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的宋辉老师进行线上采访。
本次交流采访主要就西安建筑改造,建筑的历史以及西安的标志建筑三大方面展开。
首先有关西安建筑改造方面,宋老师指出这种改造大致在于三个方向。1、工业园区改为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距离西安城区较近的地方的一些工业园区,其工业功能逐渐减弱。随着二本、三本学校的扩招,部分工业园区改为了高校。同时,这种改造也解决了老工厂的员工就业问题:下岗人员担任学校班主任、保洁人员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大潮。2、老工厂中的物件如机械构件、炼钢熔炉等改为有纪念、激励意义的艺术展品。为现代化建筑留下历史印迹,使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得以延续。3、街道的改造。宋老师表示,其实业内人士对这种改造褒贬不一。许多街道改造的思路都是“古城复兴”、“唐风”。作为唐代的都城,这种改造确实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宋老师在内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改造更类似于一种“舞台布景”:建筑之间没有了逻辑关系,缺少了其本该蕴含的底蕴,使其过度的“符号化”。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唐代的都城是十分富饶繁华的,所以建筑就一味地去追求“富贵感”,甚至一根柱子要建五层楼高,这在唐代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改造的业内评价其实并不高,反而一些保留历史特色的小巷子,未经过刻意的改造,更有意味。
当谈到建筑历史方面时,宋老师对比古今建筑后总结表示:现代建筑同以前的建筑相比,需求增多,功能增加。拿基本空间来说,西安曾经建筑坡屋顶下一般是大厅。而在现代,空间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不仅可以用来当做客厅,还可以用来当娱乐室,活动室等等。而拿建筑形式来说,比如,古代的观影台的摆放位置与现代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与社会制度,生活水平都有很大关系。
当实践队员提到希望了解一些建党以来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时,宋老师介绍到,省图书馆、美术馆、建国饭店还有许多的高层建筑,都是建党以来建设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在某种意义上也表达了西安建筑的发展。
会议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总结整理,并进行了讨论交流。队员们对建筑改造有了自己的理解,建筑的改造不能只是穿衣戴帽式的功能变迁,面对不同功能需求的建筑,改造也要有不同的方式。建筑的“符号化”,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而一些未经改造的旧街区,反而因为未经雕琢而显得古色古香,独具韵味。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的功用不断被开发,即使是具有相同功能的建筑,在规划布局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各种各样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不断地被建造于这片土地上,无声地讲述着西安悠长的历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78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