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听雨听新旧,云海乘风乘古今。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根基,亦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7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与文携行实践队走进聊城、临沂、德州、泰安、淄博五地展开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现状与发展前景。
于个人而言,文化无疑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临沂王羲之故居内,怡然自得的当地居民与饶有兴致的书法爱好者为我身体力行的解释了何为“书法即心性”。正如在园内采访到的书法爱好者所表示的——书法是最能修身养性的艺术,是磨练心智、平静身心、提升生命境界的优良和最适中的方法和途径。
在参观聊城运河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文化对一个城市兴衰的影响。作为文化的载体,运河对文化具聚合、传播、催生的作用。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区域间文化的融合性加强。同时,大运河开挖、通航所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造就了运河流经区域社会人群特殊的生存、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人们不一样的风俗观念。运河文化在江北水城人民日常生活的劳作、交往、消费、娱乐、礼仪等层面得到传承,运河时代奔涌的河水仍在一方人的身体中奔流,并奔腾不息。
文化如鉴,映照历史。走进齐文化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向我讲述了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历史。由先齐文明兴起走向春秋辉煌的霸业,从稷下学宫的学风转向秦汉以后的余韵。国宝牺尊失语,其打磨过程与相关记载却可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与佐证,让千百年后的世人可在现时一睹千年前一国风采。
除此之外,在泰安的调研过程中,我深刻的理解了文化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故乡。泰山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自然的雄伟成为孕育衣冠风流人文荟萃的土壤。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而石刻文化的延续,使得泰山的审美性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之美的统一。
文化予人众多,人予文化几何?一方面,文化璀璨,而在另一方面,文化易逝。峨冠博带终会零落成泥,崇楼华堂逃不脱沦落成草泥的结局。在我感佩于文化的精神力量的同时不免思考文化保护问题,每一文化展示于我们面前,其背后都跋涉众多岁月,也少不了无数后人的世代传承。在了解过德州黑陶的衰落与复兴后,我找到了答案。
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德州黑陶德州陶器起源于龙山文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汶口——龙山文化,德州在上古时期也由于制陶业发达而被称为“有鬲氏之国”,数千年岁月流逝,黑陶技艺逐步遗失。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州在全国率先让失传数千年的黑陶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并与现代技艺相结合,创造性的发明了硬刻陶,黑陶成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梁子黑陶提倡集体式传承,即每位艺人都带徒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与可持续性。陶是时间的艺术,而其穿越千年至今仍发展的原因离不开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文化需要弘扬,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与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之路道阻且长,当我们无比自豪于上下五千年之熠熠星光时,也需时刻捡拾遗落的历史。如今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格局上,文化自信被赋予了全新时代内涵。国家之复兴,民族之富强,离不开传统文化之滋养。它如精神图腾,始终与民族发生产生着共鸣。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作为新时代青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吾辈的义务与责任,在今后关注文化,热爱文化,以青春之小我融入到文化保护之大我中,携文化之手,走文化自信之路。(通讯员 张树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6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