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找寻可指示“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的双翅目昆虫并通过分析昆虫数目或种类等数据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完成“美丽乡村”环境的科学评价,进而初步建成相关环境评价体系,助力乡村生态振兴。202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双翅目环境指示昆虫本底调查赴青岛市崂山区实践服务团,于7月14日至7月19日赴青岛市崂山区东麦窑社区、流清河村、卧龙社区、观崂村、李家沙沟村和凉泉村开展为期六天的实践调研和采集工作。
从“十四五”时期“两山理论”的提出到“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始终以“经济、生态两手抓”为宗旨。多年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发展已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而目前虽以确定建设“美丽乡村”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目标,但因相关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出现了很多“无凭无据”的美丽乡村。导致生态振兴相较于经济振兴处于政策落后阶段。
昆虫具有分布广泛、研究深入、便于调查取样等特点,双翅目昆虫在昆虫纲系统发育中属于最高等昆虫,很多种类与人类表现出了密切的适应性进化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指示生物。因此可以用于治疗环评体系不完善的一剂“特效药”。明确了实践背景后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便立即开始筹措实践的相关事宜。
首先,实践的顺利开展应以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团队成员来自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而大一的成员未对双翅目昆虫有过系统地学习,而存在知识漏洞指导老师随即在实验室开设“双翅目小课堂”讲解双翅目昆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扫捕、灯诱和马氏网诱捕及注意事项为他们查漏补缺;其次,科学地计划会为社会实践“保驾护航”。反复召开集体会议,商议和明确本次实践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在六个村落周围的双翅目如大蚊类进行采集,为实验室现有青岛市各个地区的标本进行补充完善,明确双翅目环境生态指标,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初步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对居民进行问卷访谈和项目相关内容的科普,打好群众基础便于日后宣传;为使社会实践高效进行,分组方面综合考虑到大二成员有过实习经验和各成员专长等方面,将12人分为三组每组由大二成员领队保证实践的可行性而具体的分工(采集、宣传)由各成员轮流进行,保证了每为成员尝试未曾涉足过的领域,通过实践来提高个人素质。路线的安排考虑到部分捕虫装置的捕捉周期较长和来往车费等因素,根据各村落与实践住所的距离由远到近从东麦窑社区开始并依次进行。最后则是会议强调的重点同时也是实践的核心—安全,一切危险活动开始前必须报备,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进行。
经过了前期充分的准备,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双翅目环境指示昆虫本底调查赴青岛市崂山区实践服务团,于2021年7月14日正式出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向当地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答疑的方式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对环境指示昆虫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蝴蝶、萤火虫等。对于利用大蚊来指示环境,多数人表示不了解甚至觉得这个想法有一些荒诞。成员们猜想他们是将大蚊与吸血蚊子混为一谈。随即拿出了携带的大蚊标本,一场昆虫小讲堂便在乡野中开始了。首先由成员列举了几项大蚊与其他蚊类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如:与其他蚊类都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区,但不同的是大蚊对环境质量要求更高;再者蚊类通常以血液为食而大蚊则喜欢植物汁液,并不会影响人们的夏夜生活。随后为居民们讲解本次实践为何采集大蚊并利用其评估“美丽乡村”,而舍弃传统的环境指示昆虫。同时在下课后,给每位“同学”下发了一本专业的宣传册。通过6天在不同地区的宣讲后,实践项目、团队及本专业在群众之间引起不小的轰动,达到预期宣传效果。
捕虫是一项“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同时暴雨天气更是使捕虫的成员们雪上加霜。而实践团的成员们却知难而上,只要发现雨势变小,便立刻奔向村庄的绿地和小溪边,挥动着捕虫网反复横扫然后一次一次检查网中的昆虫。不知是由于雨后的草地昆虫活动更加频繁还是对成员们努力的认可,昆虫们好似主动地钻进成员们的网中提前准备好用于保存双翅目的毒瓶和存放大蚊的酒精管,不再空空如也。结果是对努力最好的回应,成员们的热情越来越强烈,强烈到让灰蒙蒙的天空放晴,白天的工作随着最后一抹残阳落下而结束。夜晚的捕虫工作也随之展开,成员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深入树林在背阳处布置马氏网(一种利用昆虫存在上趋性使其进入预期布置好的酒精瓶中)但由于其采集周期为一周左右,只能在计划中的前两个村落进行布置,并于7.19返校前对装置及样本进行回收。其余四个村落,每晚雨后共同搭建灯诱装置成为了“团建”小活动,虽说同样是工作但轻松的氛围让成员们一扫白日的疲惫。男生们将大功率的电灯用支架架起,挂于装置内,置于双翅目生境附近较为空旷的区域,女生则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电源使它不触水漏电。随后成员们侯在一旁等待昆虫地来临,经2h的观察飞来的昆虫除了双翅目外,天蚕蛾、夜蛾等蛾类也是灯诱的“常客”。结束后,成员们返回住所对毒瓶中的样本和酒精管进行地点和时间等信息的标注,同时召开组会总结当日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及时改正。
通过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尤其是大一的成员们是第一次与双翅目昆虫“亲密接触”感触颇深,他们对于双翅目昆虫的种类、形态、栖息环境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后返回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对将捕捉的双翅目昆虫进行简单分类,对大蚊科昆虫进行鉴定,整理,标记,分装,并放入冰箱冷藏,以降低DNA的降解速度。截止到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双翅目环境指示昆虫本底调查赴青岛市崂山区实践服务团已发现大蚊科十余种例如:斑大蚊、亮大蚊、沼大蚊、象大蚊、褶大蚊等并结合采集时大蚊类生存环境的观察,其中发现的褶大蚊可以对环境很好的进行监测,对土壤和水中的重金属、PH、营养盐和溶解氧等都很敏感,可作为“美丽乡村”的新名片。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本团队不仅了解了崂山区大蚊科昆虫种类与分布,掌握了大蚊科昆虫形态,习性,生存环境等生物学特征。在对实验室样本库进行补充后,后续会通过进一步的微观研究,以及环境变化对昆虫造成包括数量变化的其他影响,找寻双翅目中其他种类的“美丽乡村”环境指示昆虫,来填补环评体系的空缺。使生态振兴也能坐上“复兴号”,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早日完成“美丽乡村”的全面建成,使得“美丽中国”从纸上“活”过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42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