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求是黔延”实践服务队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第二次自主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在参观革命旧址中学习延安红色文化并感悟革命精神。由此,我们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迎接了一场跨越百年的世纪之约,真正享受这次思想洗礼。回想起刚启程的我,怀揣着对延安这片土地的憧憬和幻想。从刚下火车我忍不住的动容,那是源于心中对革命圣地的崇高敬意;现在的我对这一份感受和自身奋斗的方向都更加清晰,不论是曾发生在王家坪的革命故事还是今天团队的集体实践活动,这都让我更加明白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而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的道理,我们一同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看,旧城西北的熠熠星光。倾泻在延安城的西北,那里的一口口窑洞承载了革命者奋斗的点滴。顺着那束光,我们团队来到了总政治部会议室,看着墙上黑白色的照片,听着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感受到了那是燃烧着红色热血的历史,体现一份独特的奋斗和浪漫。恰巧,有一束阳光透过窗户打在那几把向阳的椅子上,我仿佛看见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革命先辈正坐在那里描绘革命未来的蓝图,他们气宇轩昂、坚定自信,这使我忍不住的想要靠近,以坚定的语气向他们回答:愿这盛世,如您所愿!听,滚滚延河的潺潺流水。在预示生命的希望,在王家坪延安革命者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他们穿着一身褴褛,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战斗的艰辛他们总是用实战和实践在证明,在识人间烟火中自强不息。我不禁的联想到自身,何其有幸在建党百年能来延安,享受这份靠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好记忆,在人间烟火气里切实的感受马列主义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明白革命永远在路上。初次落地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面对学习和生活我们的体会和感悟更多的是停留在了解和知道的层面,在参观中我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在王家坪革命防空洞旧址前,当有些参观游客忙着拍照留念的场景外,有一位脊背有些佝偻的爷爷牵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爷爷目光坚定地看着那简介牌上的介绍,有些出神,仿佛在深深地回忆些什么,此时小男孩抬头看着爷爷又顺着爷爷的目光看了一眼简介牌和这个被人群挡住了的有些低矮的建筑,由于没有获得爷爷反馈于是他轻轻拉了几下爷爷的衣角,爷爷缓过神来,两人相视一笑。接着,爷爷弯下腰抱起了男孩,指着牌子和建筑,开始向孩子讲述些什么,随着爷爷和孩子之间的会心一笑,就转变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点亮了孩子的世界。对于我而言,孩子与爷爷交流的画面也就成了我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个画面中前者与后者相比他们分享的方式也许更加直观,但后者的影响才是更为持久的。不论是对学习者还是传授者都会更加有意义和时代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参加红色革命基地的初衷和目的,一定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能是为了朋友圈而营业的,而是需要结合实际在基地参观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实现历史传承。实践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文化精神传承的方式也是多元的。悟,延安精神的灿烂辉煌。在个人的成长中令人动容和思考的瞬间会有很多,但面对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更需要在红色文化赓续和传承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今天我有幸参观王家坪革命圣地,恰是在这风华的百年相遇,何其有幸。一口窑洞,展现出革命者的奋斗点滴;一箪食一瓢饮,显示出革命者的人间烟火;一身褴褛,阐释出革命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的初心使命。立志宜思真品格,在当下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面对追寻红色足迹的教育活动中,会存在一些意识上的偏差或者行动上的脱节。因此,赓续红色文化和精神,需要一代代继承和发展,不忘来时路,感恩奋进。(通讯员:涂丽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25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