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缺失的情况,但是却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因此,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微光点爱实践团前往农村,对农村社会中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希望改善留守儿童现状,为留守儿童的美好生活找到发展方向。
现状分析
通过和一些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各级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每年积极组织的帮扶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很多孩子都表示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会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社会的关心。但是也同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它们主要表现在: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同时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展非常不利。
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通过对孩子们更深入的交流发现,心理上存在的障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问题。长期处在与父母分离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亲情失落,极易产生孤独感,出现心理上的失衡。很多留守儿童都有“情感孤寂”的症状,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评价都不高,对自己不满意、不自信,不会主动的和别人交谈、沟通,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对社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家庭情况作为一个评比标准,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现状改善对策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农村发展的主要支撑,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经济保障,更能够在合理的规章制度下,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而对于留守儿童,政府更是需要发挥出其自身的能力,不断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此带动其快速进步。例如:政府可以分析当地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出一定的管理政策,可以要求父母定期回家探望,要求照顾儿童的监护人年龄不得超过60岁,要求留守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不得中途辍学等,这些都能够改善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二) 切实加强家庭管理工作
家庭管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主要就是因为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这样的环境本身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容易造成孩子出现唯唯诺诺、消极、反抗等心理和情绪,所以还需要对家庭管理工作进行改善。要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必须是直系亲属,祖辈看管者不得超过60岁,在看护期间,要求监护人能够关注儿童的心理、生活和思想状况,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向父母反馈,加以解决,这些都能够为儿童带来家庭的温暖,使其更好地发展。
结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中一类比较特殊,但是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这类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甚至会影响儿童的一生,造成其未来的生活受到影响。所以针对这一类儿童,本文在了解到其目前的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分析其生活和教育状况,以此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在国家、政府、地区和群众的帮助下,改善留守儿童现状,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15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