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疆来有你支教队暑期活动中第二次进行线上上课,我继续为山西省大象小学的孩子们讲授“《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一课。
为了防止出现第一次上课时无法共享屏幕的问题,我早早地对电脑进行了调试。“发起直播-群直播-屏幕分享模式-开始直播”,终于,在上课的前一分钟,我开启了直播,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入直播间,第二节课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这一次课堂我想给孩子们介绍的是《红楼梦》中的一道菜肴——茄鲞。因为“茄鲞”是《红楼梦》中描写得最为详实的一道菜,同时也是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因而,想要讲好这道菜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吸取第一次课堂的经验以及旁听了多次其他老师的课堂之后,我再次调整了教案和PPT的安排,将问题导向意识贯穿到整个课堂,希望能够为孩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好这一道菜。
因此,正式上课后,我用一个关于茄子的吃法问题引出课堂的主题,孩子们在聊天框里积极地回应说自己家的茄子有的“炒着吃”,有的“拌着吃”,有的“把茄子放在面糊里,在锅里蒸上十多分钟”。看到大家的讨论,我决定趁热打铁,放上了现代人复制的“茄鲞”的图片,并问大家看看里面放了哪些东西。或许是大家都对吃很感兴趣,孩子们有的猜测有葡萄干,有的猜测有花生,有的还说有腰果。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要想知道“茄鲞”这道菜到底是由哪些东西制作而成的,还必须要回到原著中去阅读。在原著中,曹雪芹通过凤姐之口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茄鲞”这道菜的制作工序。不仅需要用“鸡油炸了”,还要“拿汤煨干了”,用“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这一道道繁杂的工序也难怪刘姥姥感叹一句“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接着,因为担心这些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些陌生,于是我用白话文对原文进行了简单地翻译,并告诉大家关于“鲞”的含义。通过对“鲞”字的释义,孩子们了解了“茄鲞”是一种陈菜,一种可以长时间存放的菜肴。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陈菜的概念,我又提问大家平时可以长时间保存的食物有哪些,使大家通过联想身边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新事物。
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我向孩子们总结了“茄鲞”的特点,并且鼓励孩子们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找到原著中相关的段落进行阅读,并与老师交流心得。最后,这堂课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下课后,我有些无法平复自己的激动心情,又开始在脑海里回忆自己上课时的表现,有没有语速太快?有没有说话结结巴巴?有没有与孩子们积极互动?这些种种问题其实正是我第一堂课存在的问题。好在课下及时的总结后,我的第二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翻着孩子们在群里给我的留言,我不禁感到温暖和欣慰,课前准备的枯燥和课上的紧张感焦虑感一扫而空。尽管没有办法见到孩子们的笑脸,但他们愿意在晚上抽出时间来听课,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应。我想,这或许就是支教和付出的意义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02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