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道路的青年探索
1919年,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运动在神州大地上爆发,正是在“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迫切希望改造旧社会,各地青年社团、宣传新思潮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那一年,越来越多的青年对旧社会感到不满。这些青年都有一股朝气,想干革命工作,想谋出路,想对旧社会进行思想改造。许多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到上海找《新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以及《星期评论》,这是当时三个著名的进步刊物。
一时间,大量新思想通过报刊在青年间传播,这是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对改造中国进行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李大钊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宣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激发人们起来同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主张走俄国的道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周恩来也在五四运动后,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宣传新思想,指导学生工作。
经过不断地探索,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旧社会的武器,认清了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改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的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创造了可能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则使可能性转变成现实。
1920年3月,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肩负着“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组织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及青年团”的使命来到中国。维经斯基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维经斯基和李大钊讨论了中国的建党问题,后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于同年4月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在维经斯基和陈独秀等的积极活动下,6月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筹建,八月正式形成。在酝酿组建共产党组织的同时,维经斯基还向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介绍了苏俄共青团组织情况。为了更好地在青年中进行社会改造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好地团结和教育集于上海的大批优秀青年,并从中“培养挑选预备党员”,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成立的同时,决定组建青年团。
1920年8月22日,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热闹非凡。在这里,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袁振英、金家凤、叶天底、杨明斋和维经斯基齐聚一堂,热情高涨地探讨着中国青年如何在革命事业中发光发热。最终,会议决定让21岁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俞秀松担任书记。就这样,中国第一个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扎根,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带动了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上海团建立后,便向各地共产主义者寄发团章和信件,希望要求各地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团的影响下,北京、长沙、武汉、广州、天津、济南等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纷纷建立。
早期地方青年团的没落与恢复
伴随着各地青年团的建立,青年运动空前兴起,社会主义新思想新理论得到广泛传播。但不久后,由于当时青年团体内性质不够单纯,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鼓吹阶级调和改良主义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和实际是修正主义的工团主义者等等复杂的属性导致在实际的团活动中,往往意见分散,执行力差,行为互相冲突。除此之外,1921年春,由于上海青年团组织中大批精英骨干去俄国学习,各地青年团组织联系不再密切,青年运动屡遭帝国主义打击,经费紧张,甚至,上海团组织一度租不起新渔阳里六号的房子。种种压力逐渐压垮了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团体。到1921年5月,上海、北京、广州、武昌等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一度解散,实际是停止了活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株幼苗亟须扶植、培育。
但一时的困难根本难不住一腔热血的青年们。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作为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共同建立者,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等人积极研究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初期建立和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做出了吸收优秀团员入党的决定。经过一番整顿,于1921年11月,正式恢复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吸取过去建团的经验教训,这次恢复青年团一开始就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在当时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中写道:青年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明确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临时章程还规定: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选举正式中央机关之前,暂由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至此,青年团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属性不再复杂;同时,在上海青年团的领导下,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联系紧密,内部思想信仰达到了初步的统一,青年运动空前高涨。
1922年1月初,施存统由日本回国,陈独秀委派他领导临时团中央的工作。这时的团中央机关设在上海淡水路一幢二层的楼房里。三月份团中央机关报《先驱》由北京迁到上海,主编是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人。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报道本国青年团、青年运动,以及“少共国际”及其所属各国青年团的状况和经验,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这对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统一全团思想起了积极作用。
团的临时中央局的成立及其工作,团的临时章程的颁布,再加上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广大党员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的推动,团组织象雨后春笋似地发展起来。到1921月,成立团组织的地方已有十七处之多。
就这样,在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团组织这颗幼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迎来了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89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