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长安大学“洋帆启航·助力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陕西洋县磨子桥镇,在建党百年之际从乡村变化感受全面小康伟大成就,探访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队对“苏陕协作”项目手套厂和鞋厂等企业开展了调研,通过车间参观、员工访谈、劳动体验、知识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传播劳动保护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支撑”添底气
洋县地处山区,依傍汉江,四周环山,拥有优秀的山地资源的同时,部分住户居住偏僻零散,在生活劳作中多有不便。于是在当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以来周围山区的贫困移民大多搬迁至磨子桥镇的移民搬迁点进行就业劳作,改善山区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精准落实扶贫扶志,吸引磨子桥社区移民搬迁点及周边村镇居民积极当地就业,江苏与陕西对口帮扶协作创办的“苏陕协作”项目赢得了重大胜利。在陕南地区,几乎每个移民搬迁点都建有“社区车间”“社区工厂”等规模不一的乡镇企业,对村民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培育其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创造出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减轻困难住户家庭给养问题,提供给那些需要的人们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活保障,使不少人过上“楼上回家吃饭、楼下务工自足”的新生活。当采访到相关厂商负责人与内部员工时,实践团队了解到该项目面向目标群众大多为家庭生活压力较大的搬迁群体。照顾孩子就学和赡养老人是这一类困难住户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提供就地就业岗位为不少人减轻了生活上的多重压力。而据实地考察数据表明,以磨子桥镇的一个“苏陕协作”手套厂为例,工厂内部拥有大概40个生产机器,可以提供有40个工作岗位,工作步骤相对简单,操作流程相对方便,经培训后的工人很快就能成为产业内合格的生产力。此外,实现就地就业的工人们在接受国家扶助的同时也无不表现出对更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憧憬。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磨子桥镇移民点居民
“多方调配”添动力
充分利用当地实体设施,吸引外地商人提供生产材料、技术合作创办产业这一方针政策,在磨子桥镇“苏陕协作”项目中得到了良好的贯彻落实。磨子桥镇内代表性产业“苏陕协作”项目鞋厂与手套厂由江苏商户投资提供缫丝、纺织、收口、装袋等机器设备与原材料,洋县当地政府提供工作所需场地并积极招募工人参与生产,最终成品由江苏方面的投资商运往江苏进行推广销售,全程展现出多地合作生产,贫富地区共同发展的产业动态,提供工人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洋县制造”的品牌作出了推广。相关工厂负责人告诉实践队员,他们在洋县政府政策的号召下搬迁来到当地发展产业,组织当地居民积极就地就业。生产人员根据工作时长计资、生产厂商根据订单确定工作班次,保证了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做到了具体工作可调整,员工工作时域较自由的新兴创举。此外,工厂生产车间内有定期的消防设施检查,员工的人身安全保障基本落实。实践队在考察中发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政府会定期进行考察评估,也提供了产业生产的相关资金补助,这一举措已助力多家贫困户成功脱贫,在保障乡镇企业平稳运营的同时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使得当地住户走向振兴致富的道路。
图为实践队员与“苏陕协作”项目手套厂工人交流
“团队实践”添活力
实践团队在对镇上的一处“苏陕协作”手套厂,亲身参与制造过程的穿线进孔、包装入袋等环节,近距离感受工厂内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工人劳作生活的艰苦和劳动自足的自豪。在工人的具体介绍中,实践团队了解了制作手套的整个流程,从布料剪裁到手套成型都是全自动化,只需要工人操作机器便可完成,接下来由工人进行手套的封边及包装入袋。此外由于与江苏协作,较其他同性质工厂在销售、品质、加工、存储等多方面都更具优势。但是存在缺乏专业化组织、工作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当地政府也在积极的探索解决之道,可以加强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完善产业链,对不同工作环节、不同分布时间段、不同工作环节进行严密的人员分配,形成全面统筹生产管理、保障“人人有活干,实时有事做”的良性运营模式。
图为实践队员亲身参与手套包装入袋过程
在接下来的实地调查中,实践团队将继续致力于产业振兴乡村调研,结合各个产业经营状况对当地产业振兴政策的具体落实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从而助力提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87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