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诗语)19世纪,风云突变。《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使得芜湖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从此,大量的西洋式建筑出现在芜湖这片孕育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而今,这些近代建筑群作为文物屹立在芜湖的各个角落,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针对芜湖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及其宣传力度,本实践团队于2021年7月16日至7月19日,在芜湖市展开题为“岁月失语,建筑述史——芜湖近代建筑保护利用调研”的实践活动,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讲解下,走访了共六处近代文物建筑,在深入了解后,最终提出相应问题。
芜湖洋员帮办楼
16日上午十点,本实践团队在范罗山百花剧场与工作人员郑涉先生会合。穿过幽幽山道,众人来到芜湖洋员帮办公楼下,白色的券廊式建筑上,泛黄的痕迹显示出浓浓的年代感。帮办楼的四周分布着缠绕交错的电线,只是这日楼中并未通电。打开大门,迎面扑来的风中带着湿气,房间空空的,在暗淡的光线里,可以看见许多的窗户和壁炉。据讲解,这栋于建于1915年至1916年的建筑曾被作为市政府办公的处所,其后又设置为组织部,于2011年进行过一次大修缮,有一定的宣传和游览量。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曲径通幽。从帮办楼向山上走去,第二个地点是建于1877年的英驻芜领事署。它整体为橘色,外观优雅大方,同样是券廊式建筑。
蝉鸣声声,微风徐徐,闷热的天气让所有人汗流浃背。尽管如此,队员们仍旧专注地围绕在郑先生的周围,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郑先生摘下了自己的帽子,汗水已经打湿他的头发,他语气温和,不骄不躁,解开了队员们关于本建筑打扫以及保护等疑惑。在交谈的过程中,团队也发现自己的调研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总税务司公所旧址
16日上午最后一个地点同样是在范罗山,为外廊式建筑,在大楼外,有一位老人正在打扫落叶。有队员发现,这栋建筑存在裂痕,墙皮脱落等问题,红漆较之前两处有明显的破坏,公所旧址周围存在不愿搬迁的居民,这给文物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这栋建筑里,有浴室和厕所,存在生活痕迹。
英驻芜领事官邸旧址
爬山虎爬满了墙壁,衬托着青砖的古朴,16日下午三点,实践队到达始建于1887年的英官邸。它坐落于雨耕山,现今作为餐厅对外开放。内部的摆设典雅讲究,并且设有英国老物件的展台以及复原的用餐场景宋主管为大家介绍了这里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这时走进来一对来喝下午茶的老太太,服务员亲切地招待了这一对老客户,宋主管告诉队员,这里已被列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来往的游客众多。
芜湖天主堂
从英官邸出发,步行几分钟后,下午四点,天主堂蒋女士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队。实践队成员自行参观之后,前去同蒋女士进行交谈,蒋女士达观开朗,激情澎湃地介绍了芜湖天主堂的历史,在话语中也透露出本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有所欠缺的问题。在圣母玛利亚雕像的注视下,众人合影留念。
墨云翻滚,电闪雷鸣,16日这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雨中结束。“历久弥新,史志不渝”,作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的实践团队成员,各位充分发挥了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在接下来的三天中,仍旧以饱满的精神,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难题。
芜湖模范监狱
7月19日,即本团队实践第四天,四名队员在叶超先生的带领下前往芜湖模范监狱。监狱临近众多建筑工地,四周杂草丛生,大门外是废弃的房舍。由于处于关闭状态,故基本无人参观。为了队员方便观察,叶先生嘱咐管理人员通电。室内光线充足,一览无余。二楼没有天花板,只有两侧监狱外各一道狭窄的走廊,中间空余处设有铁丝网格以防止掉落杂物。监狱本身楼层不高,但通往顶端瞭望塔的楼梯狭窄而陡峭,据叶先生解释,此种设计是为了节省空间。此外,叶先生告诉我们,这里或将有相关的开发,只是由于监狱的缘故,宣传工作比较困难。同时,队员提出,芜湖模范监狱里的楼梯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通过这次实践调研,本实践团队了解到芜湖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存在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要推动芜湖近代建筑的普及和利用,就需要文物工作者和社会群众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和保护法》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在这一次实践活动中,本实践团队成员都收获颇丰,也希望本团队发现的一些问题,能够给予芜湖文物保护利用相应的启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8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