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同正)“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光是看这一段小诗即使不看到实物,也可以想象到瓷器的晶莹剔透,犹如玉器,这也是张骞出使西域时瓷器、茶叶等作为中国“特产”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硬通货”的原因。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开阔孩子们的视野,7月16日平顶山学院“星火筑梦守初心——国鼎学子志愿服务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陶艺课程,给鲁山深处的这个乡村小学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
支教课堂深处开花,点燃孩童内心萌芽
中国人最早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无时无刻不涵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中国瓷器又恰好是及五行于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至今作为民族形象的代表享誉海内外。借着这个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志愿者们给着一群孩子展开了此次的陶艺课程。孩子们看着教室中央这个陌生的、叫不上名字的机器,以及水泥地上放着的泥土,清澈的眼睛流露出了光,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期待。
“大家知道什么是陶瓷吗?”志愿者廖松站在讲台上给教室里的孩子们提问并期待孩子们的回答,很快,一个小女孩举手示意志愿者经同意后起立说到“陶瓷就是古董店里的,很值钱”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个男孩子举手发言“陶瓷就是我们用的碗”,志愿者和孩子们都给他们鼓掌以示鼓励。志愿者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解释道:“大家都很棒,说的也都没有错,陶瓷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茶杯、碗、盘、碟都是陶瓷……”。孩子们一个个十分认真地听着志愿者的解说,课堂的气氛也逐渐步入正轨。乡村深处的小学里,开出了一朵“陶瓷之花”,在孩子们的内心种下萌芽。
寓教于学先示范,感悟真知后实践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并了解陶瓷知识,志愿者给孩子们轮番介绍了做陶瓷用的工具:拉坯机、割泥绳、修坯刀、雕刻刀,这些陌生而又吸人眼球的专业工具立马让孩子们的兴趣提了起来。志愿者廖松介绍着也开始给孩子们示范怎么做出来一个简单的坯型,他把手肘放在大腿上,压实手腕的同时两腿靠近,不一会儿便在拉坯机上拉出了一个初坯,然后开口、拉高、塑性、取泥,一气呵成。志愿者熟练完成了一个直筒杯的拉坯成型,孩子们的满脸崇拜眼睛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志愿者,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志愿者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耐心地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去体验陶瓷制作的快乐。
志愿者让孩子们依次上前体验手把手教学帮助孩子控制速度和力度,沾满泥土的手握在一起,拉坯机不停的转着,陶土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一个陶瓷小碗的雏形慢慢呈现,孩子和志愿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逢酷暑,志愿者在做陶瓷的过程中,汗珠慢慢从志愿者的脸颊流下滑到下巴,手臂上也因长时间拉坯青筋暴起,脸上透露的认真,手下拉坯的小心翼翼,展现出来的满是对陶瓷的热爱。
内心激起层层波浪,陶瓷种下小小梦想
志愿者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给孩子们观看了陶瓷的图片并介绍了陶瓷的历史,体验了陶瓷的制作过程,孩子们纷纷表示喜欢陶瓷,有的孩子想用陶土做一个碗,仅仅因为自己经常摔碎碗,也有的孩子想做出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角色,更有很多孩子表示将来长大要专门去学习陶瓷。
就这样四十分钟的课程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孩子们表示很喜欢这节课。原来在田间地头捏泥巴的小孩子现在想学习陶瓷,四十分钟的课程像呼啸的海浪在孩子们的内心激起层层波浪,更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梦想。相信孩子们的拳拳赤子心,殷殷陶瓷情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实现,这个小小的梦想,也终究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此次的陶瓷课程,志愿者和孩子们默契配合,感受到的不仅是新鲜感,更是梦想的味道,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一种梦想的传承、灵魂深处的交流,殷殷陶瓷情,浓浓陶瓷梦,他们终将会追求梦想,与心中的神袛邂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74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