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宁波7月20日电(通讯员 乐任箴)7月13日-14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首先赴建始县发展与改革局了解建始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情况,随后前往县城易迁地点——民福安置小区开展走访调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落实情况,探寻搬迁后的民情民意并及时给予相关部门反馈。
赴发改局了解易迁现状
实践团了解到建始县易地扶贫搬迁采取“就近搬迁,城乡结合”的政策,并建立易迁困难家庭监测体系,实行动态监测机制,确保真脱贫、不返贫。各乡镇按照“全域谋划、统筹推进、一主多副、三产融合、整体提升”的要求,力争尽快达到大型安置小区“一区多业”,中小型安置小区“一区一业”的产业布局目标,重点解决搬迁户就业收入问题和小区公共服务问题,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党员带领群众干、群众相互比着干”的良好氛围。
入户倾听搬迁居民心声
在发改局采访完毕,实践团前往民福安置小区考察农民易迁的实际情况。入户采访几位人家以后,实践团归纳出以下四个易迁后居民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待遇不公问题。居民刚从村里搬入小区时,水费为3.19元/吨,而当地其他小区水费为1.5元/吨,在居民联合反馈下,才修建新管道,降低了水费。
二、小区物业“无作为、乱收费”问题。小区易迁居民多为农民,一方面有深厚的土地情结,另一方面也想省部分菜钱,因此会在小区花坛种些瓜果蔬菜,而小区物业认为这影响绿化,反对居民种植。此外,小区公厕自建成至今,一直没有投入使用,这给易迁老人上厕所带来极大不便,导致环保意识不高的老人随地大小便。据居民反映,小区物业只向交了物业管理费的居民发放房产证,且不处理小区问题,如消防设备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安装。
三、对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关照不足。实践团了解到,民福安置小区有一户无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该家庭共有四口人,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尚在读书的双胞胎孙子。孩子的父母因车祸去世,两位老人的的另一个儿子不久前也因为事故下半身残疾,在此情况下,两位老人只能依靠每个月1200元的孤儿救助金以及养老金独自抚养孙子。老人说;“两个孩子目前上初二,成绩不太好,可能考不上普高,我们年纪大了很难管教他们,希望教育局能提供帮助。”对于两位老人的忧虑,实践团向他们介绍了“雨露计划”,希望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
四、对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不足。实践团在对一户留守老人的走访中了解到,两位老人因小儿子离婚才住进易迁房,他们认为搬入安置小区后,小儿子可以与他们住在一起,这样就能省去他每年在外租房的费用,减轻经济负担。但最终小儿子并未与两位老人同住,仍旧在外租房。虽然两位老人还有两个女儿和另一个儿子,但他们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除了为他们提供生活物资,也不能陪伴他们,因此独居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加之搬入新小区,周围熟悉的人很少,两位老人找不到聊天的人,十分孤独。在与实践团成员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爷爷激情澎湃地说着他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他年轻时的经历以及对共产党和习近平主席的感激。当实践团即将离开时,爷爷表示讲了一个多小时话后,他内心很畅快,很高兴实践团成员能够入户陪他聊天。
让易迁居民的心在易迁地安家
实践团整理了两天的访谈资料,向当地易迁办反馈问题后,就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小区管理,凝聚党群力量。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对现有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对不合格的小区物业进行批评与取缔。党员应不定时走访易迁小区,对居民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馈,引导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的志愿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第二,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县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易迁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让地方工作人员充分理解领悟中央意图,不能因为搬迁工作完成就产生懈怠心理,通过扶持工作使易迁人民稳定脱贫走向致富才是易迁工作的全部内容。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思想教育,让村干部、社区干部意识到向人民宣传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村干部、社区干部可通过政策宣讲会、入户走访与沟通等方式,让居民充分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同时鼓励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通过信访制度反映易迁问题。
第三,建立易迁动态数据库。针对易迁的特殊贫困人口和留守人口,地方政府应采取逐级上报的形式,在县政府建立易迁动态数据库。对于入库人群,地方政府应派党员定期走访,通过闲话家常的形式了解这类人群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帮助排遣他们内心的孤独。地方政府应对了解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可行方案并落实;问题解决后总结工作经验上报,在县政府形成完整解决体系再经由县政府推广,供其他地方政府参考借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31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