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凉山的我,自幼就听着彝海结盟的故事长大,而此次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刚好是去到当年的彝海结盟遗址,参观彝海结盟纪念馆,学习红色长征精神,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
2021年7月13日早,我们实践队在当地彝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上山前往纪念馆参观学习,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纪念馆。
在多媒体的协助以及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先来到了馆内深入学习了解彝海结盟相关事迹,彝海结盟在当地民众心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当时国民党和地方军阀对彝族人民施行民族压迫政策,因此彝汉之间一直有着很深的隔阔。而红军长征经过百里彝区之时,对彝族人民始终坚持着“打不还口,骂不还嘴”的原则,震惊了当时的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因为此前的军队,对彝族人民都是压迫剩削,强取豪夺,而在当时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这些就造成了彝族人民对于军队的刻板印象,所以当时红军长征刚经过百里彝区之时,国民党深信想要通过百里彝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红军对老百姓的真心实意,小叶丹都看在了眼里,他也将红军的这些举动描述给当地的彝族人民,当地彝族群众这才放下了对红军的偏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了百里彝区。而当时果基小叶丹和刘伯承正是在纪念馆旁边的彝海取来彝海水,尊重当地彝族人民的风俗,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小叶丹而后也派出了当地向导指引红军成功成功度过了百里彝区。
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历来彝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隔阅,因为在此之前,彝族人民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尊重,所以彝海结盟也是作为汉族和彝族族人民破冰团结合作的开端,为之后的汉彝一家亲奠定了基础。而如今真正的民族大团结,也是既定的事实。
小时候就一直听着长辈们给我们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但其实我也没有一个完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事迹,此次来到纪念馆学习,让我深受触动,听着那一个个动人的往事,当年红军对彝族人民的包容与尊重,感动了彝族人民,也感动着现在的我,小时候老一辈人就经常说道,红军一直是真正地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绝对不伤害他们一丝一毫,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情真意切,才能让彝族人民放下成见,欢迎红军进村,指引红军顺利度过了百里彝区,为此后的强渡大渡河争取了时间与主动权。
通过与纪念馆馆长,沙马依古馆长的进一步交流,我们了解到,沙马馆长的爷爷,也就是当时彝海结盟重要见证人之一,是当时德高望重的毕摩,是小叶丹极其信任的人,也是此次结盟的关键人物。而如今,他的孙子,也就是沙马馆长,已经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坚守了35个年头,从当初只有一块纪念碑石头,到现在一个完整纪念馆的建成,期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陆续有过一些下乡大学生来馆内工作,但环境实在太艰苦,也都先后离开,只有他一个人一直在这里坚守,从未想过离开。他说,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才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革命先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难道现在自己遇到一点小事就要退缩吗?那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一坚守就是35年。这样的坚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长征精神的传承,这样的坚持让人动容,或许,这就是长征精神对我们后人的影响吧。
馆长的一番话让我深受触动,我想,这或许就是长征精神对我们后人的影响,当年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完成了他们的长征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属于中国的道路,而如今的我们,也正在属于自己的长征路上行进着,奋斗着,拼搏着,万里长征的艰难,我无法想象,那现在的我们,如果遇到一点困难,遇到一些不如意,就退缩,放弃,那我们的长征路终将失败,我们应该学习先烈的长征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一直朝着希望的方向前进,相信自己,也相信党的领导,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而我们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21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