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在马岙村副书记林凯华的带领下走访舟山市马岙村,了解马岙村当地经济和环境的有关现状,并且对此展开了垃圾情节活动;此外,林副书记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对马岙未来做了展望。
繁华之后,环保为道
沿着马岙街头,整齐高大的油棕树、凤凰花树,宛如一把把天然巨伞,组成美观的林荫道。徜徉其间,仿佛误入陶公笔下桃花源:青山秀水、繁花相随;阡陌桑田、鸡鸣犬吠;黛瓦白墙、檐角婆娑……这里沉淀了流光溢彩的六千年海洋历史文化,也散发着袅袅不能散去的烟火气。在应接不暇的繁华之后,是历经沧桑繁华落尽之后的真淳与平静。观赏着街边的美景,我们似乎领略了这所文化古城的文化底蕴。
平直而宽敞的大街上也多了几道独特的风景线,街头出现了不少穿蓝、灰色制服的“清洁卫士”。据林书记介绍,那是大家提出的新创意,蓝色垃圾桶承装的是“可堆肥垃圾”,而灰色垃圾桶承装的就是“不可堆肥垃圾”。和传统的垃圾分类不同,可堆肥垃圾相当于将垃圾进行了二次整理,即可送到绿色空间高速发酵天然有机处理机惊醒处理,且在处理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难闻的臭味。但是垃圾的正确分类更多的是依靠村民们极高的环保意识,分类的正确率非常之高。整洁的街道是马岙村民高度环保意识的体现。
“1-5月份,街道共清除垃圾300余吨,清理卫生死角50余处,治理脏乱道路3000平方米,清理淤积下水道2000米,街道上下众志成城、助力创城的集中展示,充分发挥了村民民主自治作用、全面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林副书记的眼神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当然,为了能调动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马岙街道除了在各个社区树立公益广告牌、订立垃圾分类公约外,还实行了积分政策。从家庭户、片组、网格、社区各个层面进行评比,评选出的优秀户将获得一定的积分 ,可到街道换取杯子、脸盆、围裙等日用品。
进行垃圾处理 共创美好家园
正值正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地面上蒸发着一股热气,调研队成员分别开始两组合作,并进行了垃圾清理,一位同学拿着捡拾垃圾的铁夹,拿着塑料袋收集垃圾。队员们偶尔也会借用一下清洁工大爷大妈的的扫帚帮助清洁,完工后,队员们有的把垃圾直接扔到了垃圾桶,有的就直接放到了大爷大妈的清洁车中。大伙儿们干的热火朝天,时不时的还会传出阵阵笑声,劳动之后的笑声才是最快乐的笑声吧。看着身后收拾干净的小街道,心里有种莫名的满足。
在捡垃圾的过程中,队员们也发现了有些居民家门口摆放着一个各独特的垃圾桶,队员们采访了其中一位林大妈。“社区干部和我们讲了垃圾怎么分类在我们也有了这种意识。”林大妈说,因为不想弄脏崭新的分类垃圾桶,所以她单独找了一个铁桶,专门放厨余垃圾。林大妈也想为自己乡村的环保事业做一份自己的贡献。看着队员们鼓鼓的垃圾塑料袋,林大妈为我们竖立了大拇指。
队员们不怕脏、不怕累,积极主动的到每个角落去捡垃圾,大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分别认识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是也挡不住队员们的积极热情,每位同学都感受着劳动的趣味,经过一段时间辛勤劳作,每位队员手中的垃圾袋中都装满了马岙街道、农场里的垃圾,大家拍拍脏兮兮的手,看着整洁的马岙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街道的转弯处,队员们帮助一位老大妈分类她手中的垃圾,老大妈说:“自己不识字,看不懂垃圾桶上的字,但大致记得厨余垃圾要放在蓝色垃圾桶里,平常也愿意在丢垃圾时进行分类。自己住在这边,当然希望环境越来越好,我就怕自己不识字分错了,给人家添麻烦。” 陈大妈说。
“在香港,如果有人垃圾没有分类,来收垃圾的工人是要敲门劝导的。在香港,四五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垃圾桶,很容易锁定乱扔垃圾的人。在这儿,这个方法不怎么适用,范围太广,垃圾是谁扔的比较难确定。”一 步步来,垃圾分类意识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至少现在的马岙街道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林副书记称赞道。
团队名称:“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 振兴”赴马岙社会实践调研团
撰稿人:杨菁漪,徐丽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00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