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13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来到舟山马岙博物馆采访博物馆馆长。
谈任职之初心,展未来之期望
实践团成员走进博物馆后,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士微笑着欢迎大家的到来,这位女士就是博物馆馆长。据了解馆长大学就读的专业是与历史学毫无相关的教育学与文学专业。对此实践团成员对于馆长任职博物馆的缘由非常好奇。谈及此,她笑了笑,说道,“这是一个比较私人的原因。在没从事博物馆工作之前,就对家乡马岙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家乡情怀的促使下,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毕业后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会带着孩子去了解马岙的文化与历史,参观有历史意义的景点,“在机缘巧合下,得知博物馆在招聘职员,我便留在了这。”在接触博物馆工作后,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爱上了这份工作,这源自于她从小对文学的热爱;同时从事博物馆工作也能够更好地为政府做窗口工作,为当地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马岙在旅游文化事业方面做出贡献。
马岙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展示海岛渔村6000年文明历史的博物馆。近年来,浙江省提倡博物馆“数字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走上了“数字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对于博物馆的数字化与信息化,馆长表示马岙博物馆正在向该方向靠近,例如入馆流程的智能化、与街道公众号的合作。同时,她认为信息化的模式能让当代年轻人更普遍接受,因此马岙博物馆在这方面正在向更广泛的范围发展。
马岙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了解马岙历史、马岙发展史,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据了解,这个暑期博物馆与当地中小学展开合作,加入了爱国主义暑期实践志愿活动。馆长自豪地说道,“在暑期实践中,志愿者可以间接地感受到博物馆带来的文化熏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马岙博物馆也多次举行爱国主义红色专题活动,与党支部、集体事业单位等进行长期合作,通过这种活动让爱国主义基地的影响力扩大化。谈及舟山市爱国主义基地打卡活动,她认为,通过该活动能够使有二十年之久的马岙博物馆乃至全市博物馆提高知名度,让广大市民更了解舟山的历史、文化、经济。“未来,我们将继续发展科普教育与爱国主义基地,让马岙文化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馆长坚定地说道。
匠心精神,是纯粹的热爱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加直观的领略文明的传承,馆长带着大家参观了博物馆,走到镇馆之宝——石梨前,据悉,这个石梨长68.5厘米、尾宽47厘米,厚1.8厘米,用页岩磨制,两腰有刃,上下左右钻四孔,由竹管、沙子钻成。实践团成员向馆长询问:“这个石梨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为什么将它作为镇馆之宝?”馆长感叹道:“之所以能作为镇馆之宝是因为它所展现的并不止是这件物品,更是存在其中的匠心精神。”她表示,自己在刚来到博物馆时也被这个特大石梨深深震撼,想象一下追溯到5000年前,在资源匮乏、各项工艺都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做出这么精致的器物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
匠心者从来就不需要外界给予光环,也不会发出耀眼光芒,他们就像蚌腹中那颗经年累月打磨出的珍珠,晶莹圆润,始终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不哗众取宠,不取悦他人,只是在万岁千年里浑然天成,自我滋养,润泽匠心。作为博物馆馆长,她提到匠心精神并不止适用于工匠,它适用于当下社会的每一个人,为工作注入匠心精神,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业态度;为生活注入匠心精神,就是把玩爱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生活情趣。她鼓励实践团成员们能够有一份纯粹透彻的初心,对待任何事都要心无旁骛,多一些纯粹,多一些脚踏实地,多一些严谨的态度。
据了解,博物馆内还记载了古时的制盐工艺,当时的制盐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煎煮、板晒、摊晒。为了帮助实践团成员们更好的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她辅以工具为大家进行讲解。期间,成员们也通过诗词和图片了解到了制盐工人们的不易,“他们的腿脚即便做了防护,卤水的腐蚀性依旧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她叹息道。说到此,馆长还将博物馆“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的主题与现如今的盐碱水稻相联系,她说到:“我们的水稻文明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中国的水稻也与其他国家有经济往来,现如今我们国家因为袁隆平院士水稻产量不断提升,但盐碱水稻还需要继续探索,我们也在依靠制盐工艺为盐碱水稻的生产做着贡献。”馆长的一席话展现了她想为人民、为社会、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贡献的决心。
今天的采访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好的了解了博物馆保护文物、回顾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馆长身上不忘初心的匠人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们会立足当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团队名称:“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
通讯员:戴奕 姜菁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51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