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乡村资源。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历史底蕴与情感价值对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若能多加挖掘、利用,必定对教育大有裨益。在本次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假日学校的三味书屋中,实践团成员们充分挖掘优秀乡村资源,让城市孩子深入感受乡村之美。
阅诗歌之美,品农耕文化
月明星稀,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跟随着实践团成员的脚步,一幅夏夜的山村风光图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村野的美丽风光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实践团成员们采用了简笔画法、提问法等方法,帮助孩子们深入学习、思考,品味乡野的夏夜美景,感受自然给心灵带去的宁静与闲适。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如此两句,道尽了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与不易。孩子们在《观刈麦》中对粮食收获的不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劳动人民表现出了深切的关心。实践团成员详细解释了古时粮食的生产的过程,让孩子们愈发坚定了珍惜粮食的决心。走入现代,尽管在众多高科技手段的利用下,农业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劳动的尊重之情仍然不可丢失。
明节气变化,悟生长奥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利用专业知识,选择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表述,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指导孩子们学习《田家四季歌》,帮助他们了解稻谷生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的农事活动。在四季变换中,生长的奥妙得到了揭示,此次教学激发了孩子们对农业生产的极大兴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实践团成员们的指导与帮助下,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学习。这一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乡村生活的规律,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这让孩子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更能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农业智慧。
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一篇人物通讯,孩子们认识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科学家——袁隆平老先生。这篇文章用事实说话,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袁隆平老先生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实践团成员们鼓励孩子们学习袁隆平老先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袁隆平老先生扎根乡野的毅力让孩子们肃然起敬,一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种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终有一天将长成参天大树。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城市资源是教育的重要支撑;对于城市孩子来说,乡村资源也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走入新时代,城乡之间存在着许多互补、共通之处,而城乡教育也可以相互借鉴,成为彼此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愿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们继续深入挖掘乡村资源,以青春之力助推城乡教育资源融合,让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33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