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三门峡市古建筑的历史以及文化,7月12号,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探寻古建筑”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9人在队长的王跃龙带领下前往三门峡函谷关风景区,开展了以“探寻古建筑,寻历史风韵”为主题为期一天的暑期调查实践活动。7月12日以函谷关为目的地的探寻古建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正式踏上征程。
7月12日早上8时,在团队队长王跃龙的带领下,一行人在三门峡市区内进行访问和调研,加强了团队成员对函谷关的认知,调查的主要项目有函谷关的历史,函谷关的发展,函谷关历史人物,以及函谷关的标志性建筑物。上午10时,小队一行人乘车到达函谷关。按照预定的计划,把所有队员分为两组,一组对函谷关附近的环境进行调查,另一组则对函谷关附近的风土人情进行考察。虽然烈日炎炎,但每个队员的干劲没有丝毫减弱,每一个队员都忙的不亦乐乎,在调查周围居民的风土人情时,均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进行,一共历时一个小时,队员们对各自所知晓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之后,对函谷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上午11时由队长带领进入函谷关风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一座巨大的老子的金色雕塑,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这座金色雕塑共高28米,众60吨,而在老子雕塑旁边还可以见到老子的道德经被刻在一面石墙上,这些事务也表示了后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随后队伍一行到达了太初宫,老子曾在这里写下了道家的不世经典《道德经》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美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
当到达函谷古道时似乎还可以感受的到当年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场场战役,人吼马鸣的一幕幕似乎重新出现在了这条古道上,其共长数公里,宽处可达十米,而窄处却只有两到三米。在这里曾出土过一具古尸,身中数箭也可见当时的战况之惨烈,现在的函谷古道两侧也有着一些古代兵器,令人可以感到当时古代战场的情况。随后队伍到达了函谷碑林,里边存放着古碑62座,包括有古人为函谷关所题词,而且还有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不由得让人赞叹古人的文采之美,与雕刻技术之高潮。
而当小队一行到达函谷关关下时,已经是下午两点,烈日的光芒照耀在了函谷关的牌匾上,令得牌匾在烈日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像世人宣告着它曾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函谷关在古代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在函谷关发生的战役数不胜数,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爱国将士凭借着天险将外来侵略者阻挡在此处,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函谷关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最好见证者之一。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了的诗,其实,建筑比诗更华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建筑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还渗透着由历史积淀而来的人文情怀。任何建筑,反映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立体的反映出时代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而现代人可以从先贤所建造的一座座古建筑中去领悟到先贤所处时代的文化风气与历史风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23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