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队长林朕睿的带领下,浔江鹭岛韵实践队队员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于八点半在集美大学尚大楼516进行行前会议。会议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启动仪式、队员述职分工、李导讲话、同学发言、观看纪录片、浅谈感后感。
在启动仪式上,队长表示在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队员们积极配合,齐心完成策划书的多次修改与定稿,并即将奔赴各地开展线下的社会实践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实践队队员们浅谈改革开放带来变化的感受。指导老师从自身出发,主要讲述了见证厦门交通的变化发展。从莲花镇的县城土生土长的他,见证了土路变水泥路,公交的逐步发展实现村村通。而这些交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当地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将土特产和茶叶等作为农产品销往各地,民宿不断形成,带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厦门经济逐步发展。此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工作访谈,并建立党校以及初心使命馆,大力宣扬红色文化。
实践队队员胡文宁作为厦门本地人,表示城市变化发展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交通方面。BRT领先全球,同时三条地铁线路的不断延伸,缩短出行时长,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
七月十一日下午,在王惠蓉老师和李福华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来到厦门市博物馆,追溯厦门交通的发展历程。
队员们认真查阅资料,拍摄文物古籍,并紧随指导老师的步伐,悉心听取其耐心的讲解指导。王惠蓉老师指出,研究厦门交通课题方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交通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即外化于有形的桥、隧、公路、铁路等。第二,象征性符号演变的文化形态。即在大众传媒上所呈现的交通发展为文化旅游带来的契机,进一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第三,人文类。即厦门交通发展对人与人间交流联系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
她建议,可以以厦门岛和鼓浪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契机,深度挖掘轮渡的独特作用以及交通与交流内在联系,深入到新与旧的文化建构。其次,可以从台湾岛和厦门岛两岸寻根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代表性人物,以访谈、口述等形式采集信息资料,探求交通发展带来的文化传播与联系。
来到鹭江道旧址的展览前,王惠蓉老师以上海外滩为例,指出鹭江道作为城市交通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同时,以厦门机场为例,由于新机场的修建,老旧机场正在向博物馆演进,由此观之,交通物质文化资源可以转型为文化产业,并带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当提到厦门地铁一号线时,她表示这个被冠以“海上第一地铁”的网红地铁,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打卡景点,其文化功能甚至超过交通功能。
参观展厅接近尾声时,全队上下被面前的“天堑变通途”的移山填海精神深深震撼——解放初期的厦门是一座“孤岛”,国民党严加封锁,切断了厦门本岛与外海的航线,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阻碍。1950年春,厦门解放后第一任市长梁灵光与陈嘉庚出于厦门经济交通和战备考虑,提出“抛石为堤”。在高崎、集美之间建一条海堤。厦门海堤的建设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厦门建设史上的开卷首篇,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长堤,被誉为“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它改变了厦门的交通条件,巩固了海防,为城市阔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种开拓创新的海堤文化精神是厦门交通蓬勃发展的绚烂一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0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